輪狀病毒「10顆就致病」還沒藥醫 他染病第2天就插管

▲輪狀病毒主要透過糞口傳染,洗手也變得特別重要。(圖/記者張一中攝)

記者嚴云岑/台北報導

一名1歲男童日前出現反吐嘔吐、拉肚子等症狀,還合併高燒與抽筋,同時伴隨心跳加快,就醫確診感染「輪狀病毒」,由於目前沒有治療藥物,感染第二天是靠著採氣管內插管與注射強心劑等支持性療法才撿回一命。醫師表示,嬰兒出生6個月即進入輪狀病毒感染高峰期,建議家長可以在寶寶出生6周後,接種口服疫苗,減少病毒暴露的風險。

根據2016年最新文獻指出,全球5歲以下兒童因腹瀉死亡案例高達45人,其中輪狀病毒比例佔最大宗。台灣雖然少有死亡案例,但卻有3成兒童嚴重急性腸胃炎的住院案例,是由輪狀病毒所造成。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收治該名男童的台大醫院兒童感染科主治呂俊毅醫師表示,輪狀病毒若沒有及時治療,可能導致脫水、代謝性酸中毒、電解質失衡、低血容等等症狀,嚴重還可能致命。支持性療法不僅會讓幼兒感到不適,也會增加父母額外的照顧壓力與負擔。

▲輪狀病毒「10顆就致病」還沒藥醫,他染病第2天就插管。(圖/男童情境照,非文中當事人/記者嚴云岑攝)

輪狀病毒主要感染途徑為糞口傳染,通常受到感染的幼兒,每1cc的糞便就含有10的10次方至11次方病毒例子,最少10顆就會讓新生兒致病。台大醫院小兒部主任黃立民醫師表示,台灣一年四季皆有輪狀病毒感染病例,國內病毒型別以G3、G8型為大宗,5歲以下的兒童幾乎會感染過一次。美、澳的主要病毒株為G12型,不排除會傳進台灣,口服疫苗的保護力可達6~8成。

近日一項評估研究提到,台灣20萬名5歲以下幼童,使用輪狀病毒疫苗後,每年約可減少4例死亡、1萬0500例住院及6萬5000利門診,與未使用疫苗相比,分別下降了81%、92%與71%。呂俊毅提醒,6個月起是輪狀病毒的高峰期,且輪狀病毒具高度傳染性,呼籲新生兒家長及早諮詢專業醫護人員,在出生滿6周後及早接種口服疫苗,讓寶寶都能健康成長。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