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炮聲都不怕的嬰兒?寶寶「太安靜」可能聽力有問題。(圖/示意圖/達志影像)
記者嚴云岑/台北報導
聽力是語言發展的開端,如果在出生3個月內診斷,6個月大前就開始配戴聽覺輔具與接受聽語療育,長大後的聽說能力將與常人無異。耳鼻喉科醫師表示,如果新生兒比較不容易被鞭炮、大力關門等聲音「嚇到」,平時也有過度安靜的傾象,就要懷疑有聽損問題,應儘早帶往醫院檢查。
台灣新生而先天性聽力損失的發生率約為千分之3至千分之4。依據國健署統計,2015年共篩檢20萬8722人,篩檢率達近98%,篩檢陽性率1.16%、應確診2,323人數,完成確診1940人,確診出795位聽損兒,確診率達84%。但有約17%新生兒聽力篩檢未通過者,沒有接受進一步的確診,可能讓孩子錯失治療的黃金期,造成終身遺憾。
馬偕紀念醫院耳鼻喉科主任林鴻清表示,聽障可分單、雙側,6成是基因問題,另外4成則為非基因問題,母體感染巨細胞病毒、產程缺氧、產後早產也會導致聽損。在沒有篩檢的年代,因重度聽障幼兒影響語言遲緩十分明顯,在3歲前大多已經被診斷,但輕、中度聽障幼童卻不容易被發現,有些兒童至6-7歲時,才被診斷聽障者。
▲非基因型聽損的嬰兒中,母體受到巨細胞感染佔了重要因素。(圖/示意圖/達志影像)
林鴻清表示,輕、中度聽障幼童不易診斷,主要二大原因是因輕、中度感音神經性聽障及中耳炎導致,因症狀不明顯,主要表現為注意力不集中、學習障礙,再加上幼童自己不會表達,又無明顯語言溝通的障礙,故經常為家長及師長所忽略。
由於造成非基因型聽損的原因,「巨細胞病毒」佔了重要因素,但其症狀與一般感冒無異,在小兒科也很難被診斷出來,林鴻清也提醒,為了生出健康寶寶,孕婦在公共場所應戴口罩、勤洗手,並且留意身體健康,才不會讓下一代發生憾事。
為了讓孩子有最佳的起跑點,國健署自2012年起,全面補助未滿3個月新生兒進行聽檢。目前全國有301家醫療院所提供新生兒聽力篩檢、54家醫療院所提供新生兒聽力確診服務、19個縣市針對學齡前幼童提供免費之聽力篩檢服務。國健署提醒家,長除接受新生兒聽力篩檢外,3至4歲孩子一定要讓其再次接受聽力篩檢,唯有早期發現幼童的聽力障礙,予以適當的治療和復健,才能降低聽力障礙對幼童的負面影響。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