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雲

網謠傳「有症狀自費吃紓伏效」 醫詳解流感快篩準確度

▲感冒。(圖/達志示意圖)

▲醫師提醒面對一般感冒或流感都應該非常小心謹慎應對。(圖/達志示意圖)

生活中心/台北報導

藝人大S因流感猝逝後,網傳貼文提到診所很會誤診流感,診所並不會主動幫驗,都當感冒處理、自費驗流感,以及自費吃紓伏效快速藥等。對此,事實查核平台認為該貼文「部分不實」,並引述醫師說法提醒,有心臟、肺功能、慢性病等病史的人,面對一般感冒或流感都應該非常小心謹慎地應對。

事實查核平台「MyGoPen」發文指出,傳言說「診所很會誤診流感」,但流感與一般感冒有重疊症狀,且造成一般感冒的病原細菌或病毒高達200種以上,在複雜的病程發展、病患本身條件差異等各種因素下,傳言缺乏背景脈絡、直接說成「診所誤診」,傳言說法錯誤。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此外,傳言說自費流感快篩、自費吃「紓伏效」抗病毒藥物,但2017年起健保署已將流感快篩納入健保給付,且每年年底到隔年年初的上呼吸道疾病流行季,疾管署都會釋出公費克流感,傳言只講特殊情況、特定藥物,易造成民眾誤解以為都要自費,傳言說法錯誤。

「MyGoPen」查證解釋如下:

(一)流感與一般感冒重疊症狀多鑑別診斷難

傳言提到「我去診所看醫生,還被誤診」、「我朋友也是流感被診所誤診,當一般感冒」、「診所很會誤診流感」。傳言提到診所、誤診等說法,MyGoPen致電諮詢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小兒科診所院長林應然,他表示流感、一般感冒都是上呼吸道疾病、又有重複的症狀,臨床判斷確實「不容易」,流感通常比較嚴重,會發燒、發冷、頭痛、全身肌肉痠痛、體力精神下降、疲倦等。

▲流感與一般感冒比較。(圖/疾管署提供)

而一般感冒症狀多集中在上呼吸道,例如噴嚏、鼻水、咳嗽、喉嚨痛等,多數人即使感冒還是可以工作、講話還是有活力,但上述差別只是概念性的差異、並非絕對,例如流感輕症患者可能就和一般感冒的重症患者難以區分,因此要判斷是不是流感最好的方式就是快篩。

但林應然指出,快篩也只是一個參考、並非絕對,因為快篩試劑也有不同廠牌敏感度不同,快篩採集棉棒是否深入鼻咽,試劑本身偽陰性,以及感染初期病毒量不夠大到足以被篩出等,所以雖然只要有相關接觸史、症狀,醫師懷疑是流感的病患就會建議快篩,但是也並非快篩沒有就一定沒有、快篩有就一定有,臨床上還要綜合各種情況進行診斷。

林應然強調,疾管署多年來不斷以各種圖卡、衛教資訊提醒民眾流感、一般感冒的差別,呼籲民眾要對流感重症的前兆提高警覺,就是因為判斷上確實有困難之處,診所遇有特殊嚴重病例也會上轉大型醫院。

由上述資料可知,流感、一般感冒之間,確實有難以辨別的可能性,傳言沒有傳達背景脈絡、卻直接說成「診所誤診」,容易造成誤解。

(二)流感快篩準確度不同病程差異大

傳言說「流感本身驗出來的機率只有60%左右」。林應然表示,快篩試劑都已經是判別流感與否的最重要、最有效工具,但是快篩也有侷限性,就像上述提到的,感染初期可能病毒量太少、不足以被篩出,醫生叫病人24小時後明天再來篩。

▲▼流感症狀衛教。(圖/疾管署)

▲感染流感會出現的症狀。(圖/疾管署提供)

或是感染後期病毒量也變少、船過水無痕而篩不出來,所以可能的情況是感染初期大約只有2到3成能驗出來,而發病時的病毒高峰期則能有7到8成被驗出,病程發展的不同時期差異極大,傳言籠統地說6成、意義不大。

MyGoPen查詢具代表性的公開資料,疾管署於2023年11月宣導COVID-19快篩試劑時,曾提到「新冠肺炎與流感重疊症狀多」、「流感快篩準確度約5到7成,即使快篩陰性還是可能罹患流感,需仰賴臨床醫師的判斷」。

由上述資料可知,傳言說法缺乏疾病本身、篩檢工具等相關學理及衛教,傳言說法易誤導。

(三)流感快篩已納健保傳言說法錯誤

傳言提到「診所並不會主動幫驗,都當感冒處理」、「自費找診所驗流感」。MyGoPen查詢健保署相關的公開資料,流感快篩早在2017年就納入健保給付,相關的快篩給付規定、以及搭配的開立公費流感抗病毒藥物都能查到滾動式的修正。

林應然表示,快篩已納入健保、傳言卻說「自費快篩」,可能是有些院所擔心會被健保核刪、而直接讓病患自費以免麻煩,但以他理解的基層診所情況而言,大多數病患都能用健保快篩,傳言說法應屬少數情況、卻沒說清楚已有健保,傳言說法以偏概全、忽略重要給付規定,傳言說法錯誤。

(四)2024年12月15日起開放公費克流感抗病毒藥物

傳言提到「選擇自費紓伏效快速藥」、「要在最短時間之內吃紓伏效」。林應然表示,每年只要進入上呼吸道的流行季,疾管署就會公告擴大用藥措施,例如這一季就是從去年2024年12月15日起到今年2025年2月28日為止,公費流感抗病毒藥劑使用條件擴大增列「有類流感症狀,且家人、同事、同班同學有類流感發病者」,只要醫師判斷符合使用條件就不需要做流感快篩,也可開立公費抗病毒藥物。

▲▼公費流感抗病毒藥劑使用對象一覽表。(圖/疾管署提供)

▲公費流感抗病毒藥劑使用對象。(圖/疾管署提供)

林應然表示,政策開開關關,非流行季的病患想要吃抗病毒藥物降低病毒量、趕快好,就只能自費。

林應然指出,傳言說的「紓伏效」臨床上確實比較方便,病患只需吃一次、共二顆,但缺點是依各院所收費不同、病患要自費1600元到2000元不等;而克流感的話如果有公費病患就不用付錢,但若是沒公費、自費則是1000元到1200元不等,必須服藥5天共10次。

林應然表示,紓伏效是「Cap依賴型病毒內切酶抑制劑」(cap-dependent endonucleaseinhibitor,而克流感是「神經胺酸酶抑制劑」),兩者作用機轉不同,臨床上還有另二種和克流感同機轉的抗病毒藥物,分別是吸劑(Relenza,瑞樂沙)、注射劑(Rapiacta,瑞貝塔),但因為用藥不如口服藥方便而較少人使用。

林應然呼籲,抗病毒藥物在發病的48小時內投藥最有效,超過48小時才用藥效果變差,提醒民眾如果除了上呼吸道症狀以外還有發燒等流感症狀,應儘速就醫。

▲▼流感抗病毒藥劑,克流感、瑞樂沙。(圖/疾管署提供)

▲目前有多種流感抗病毒藥劑。(圖/疾管署提供)

總結而言,民眾如果罹患流感、一般感冒,依「分級醫療」應去診所就醫,且兩者本來就存在重疊症狀,更遑論造成一般感冒的病原高達200種以上,臨床上本就難以做到完全正確區分,傳言不講疾病、症狀的複雜性及臨床實務,就輕率說出「診所誤診」、傳言說法錯誤。

2017年健保署已將流感快篩納入健保給付,雖然可能有少數院所因擔心被核刪、而要求民眾自費,但傳言不講政策面的主要面向、反而擴大凸顯特殊的少數情況,易造成民眾誤會以為快篩都得自費,傳言說法錯誤。

傳言說「自費吃紓伏效」抗病毒藥物,但每年年底到隔年年初,疾管署都會因應流行季而公告擴大用藥措施、提供公費抗病毒藥物克流感,傳言不講最重要的政策措施、只講單一高貴藥品,易造成民眾誤解以為只有該藥物、只能自費,傳言說法錯誤。

►查核原文:【誤導】網傳診所很會誤診流感?一定要自費快篩吃紓伏效?部分不實!醫師詳解

關鍵字: 事實查核 流感 感冒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