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歲嬤「腎性貧血」站不穩,補血針打3月就能給孫當馬騎。(圖/記者嚴云岑攝)
記者嚴云岑/台北報導
虛歲一百歲的張阿嬤,六年多前不明原因老覺得頭暈、疲倦、心臟亂跳,連站立起身時都站不穩;一次甚至在浴室不小心跌倒,摔裂了大腿骨。女兒原以為張阿嬷只是因為年邁虛弱,沒想到檢查發現,是因為腎臟病變連帶影響造血功能,引起嚴重「腎性貧血」,才會讓她老是不舒服、沒精神、食慾也不好。
台灣地區腎臟病罹患人數高達200萬以上,尤其末期腎臟病的發生率及人數更是世界第一。「腎性貧血」是慢性腎臟病患常見的併發症之一,是因為腎臟功能損壞、造成紅血球生成素缺乏引起的貧血,其診斷標準為血色素男性於13 g/dL 、女性低於12 g/dL。
▲腎性貧血的成因與定義。(圖/異象公關提供)
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陳鴻鈞指出,缺鐵性貧血可以補充鐵劑治療,腎臟受損者則可以給予俗稱「補血針」的紅血球生成素,有短效、中效以及長效三種,其注射頻率分別是每週注射三次、每週注射一次,以及每月注射一到兩次。2015年12月起,健保已針對第五期腎臟病,血色素低於9 g/dL的嚴重貧血腎臟病友,給付紅血球生成素治療,約有將近一半的第五期腎臟病友符合健保給付資格。醫師可視患者需求,調整施打頻率。
因為腎性貧血摔斷大腿骨的張阿嬤,在開始自費使用補血針三個月後,血色素也從8.6g/dL上升至11.6 g/dL,貧血症狀及生活品質都獲得明顯改善,張阿嬤現在仍固定每個月回診評估是否施打補血針,至今已持續治療近五年時間,血色素一直穩定控制在理想範圍。
▲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陳鴻鈞。(圖/記者嚴云岑攝)
張阿嬤的女兒陳女士也表示,當時看媽媽的狀況,還以為她快要不行了,不過治療好貧血後,阿嬤活力十足,食慾好到可以吃滿滿一大碗,今(6)日出席記者會時,講到興致處還大力拍桌。看到她這麼爽朗、健康,每天還能跟寶貝曾孫玩騎馬遊戲,作子女的心中負擔也相對減輕許多。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