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跑、騎車就想上廁所 醫揭3運動引發「不同類型腸胃不適」

▲2025台新女子路跑賽,萬名跑者響應參賽。(圖/台新女子路跑賽提供)

▲不少人在長跑過程中經歷腸胃不適,但只要適量進行,長期健康效益顯著。(圖/台新女子路跑賽提供)

記者邱俊吉/台北報導

近年來路跑、自行車風行全台,卻有不少人在過程中感覺腹脹、噁心,甚至急著找廁所。醫師說,不同的運動確實可能造成不同類型的腸胃不適,但長期、規律的運動其實有助腸胃蠕動、菌叢平衡,並可預防胃食道逆流與癌症,關鍵要找到適合自己的運動且適量進行,才不會運動傷身。

台安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蘇志盛表示,運動時,身體會優先將血流集中供應心、肺、肌肉等,腸胃道血流量可能減少50% 以上 ,這種「低灌流狀態」會造成腸壁細胞缺氧,進而導致蠕動變慢、消化液減少、腸道通透性上升,細菌或毒素也比較容易穿透腸壁,引起發炎與腸胃不適。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蘇志盛指出,不同的運動型態可能引起的腸胃症狀也不同,根據1999年刊登於《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的研究,在606名耐力運動員中,長跑選手下消化道不適發生率達71%,遠高於上消化道的36%;自行車選手則為67%、64%;鐵人三項選手在跑步時,下消化道症狀更高達79%,騎乘階段則以上消化道不適為主,發生率為52%。

此外,另一項2008年發表於《Scandinavi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的研究,調查1281名長跑選手,結果顯示有45%曾在比賽中發生腸胃不適,11%症狀嚴重到影響表現;進一步分析則發現,女性、年紀輕、缺乏水分攝取、經驗不足風險更高。

不過,蘇志盛強調,劇烈運動雖然可能短暫影響腸胃,但長期、規律運動對腸道健康有明確益處。首先,是運動能促進腸胃蠕動、排便。規律運動能使腹部與腸道受適度刺激,協助消化道推動食物與糞便,研究也證實每天步行30分鐘或每周運動3至4次者,便秘風險明顯低於久坐族。

▲▼2025環花東國際自行車賽今年共有26國家地區逾三千名選手參與。(圖/花蓮縣政府提供資料照片,下同)

▲研究發現長時間騎自行車引起的上、下消化道不適比例相近。(圖/花蓮縣政府提供)

其次,運動有助腸道菌叢平衡。研究發現,規律活動能增加益菌如乳酸桿菌、雙歧桿菌,減少壞菌滋生,並穩定腸腦軸線(gut-brain axis),有效減輕壓力造成的腸胃反應。

第三,運動有助預防大腸癌並降低慢性發炎。運動可減少腸道內有害物質停留時間,並協助控制體重,進一步降低癌變風險。

最後,適度運動能改善胃酸逆流與胃灼熱。只要避開飯後2小時內運動,將有助促進胃排空,並減緩逆流症狀。

蘇志盛也說,運動並非造成腸胃不適的元凶,過度激烈、缺乏調整才是問題所在,民眾只要找到適合自己的運動,並循序漸進、充足補水、適切進行,運動將成為腸胃健康的長期助力。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