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大腸癌有世代效應!1980年後出生罹病風險高「七年級最危險」

▲▼台大公衛學院健康數據拓析統計研究所教授李文宗發表「台灣結直腸癌發生率的長期趨勢:篩檢和世代效應的交互作用」。。(圖/記者洪巧藍攝)

▲台大公衛學院健康數據拓析統計研究所教授李文宗分析台灣結直腸癌發生率的篩檢和世代效應。(圖/記者洪巧藍攝)

記者洪巧藍/台北報導

大腸癌發生率居高不下,根據衛福部最新癌症登記報告,在男性新發生癌症排名第一,女性癌症則排名第三位。台大公衛學院發表研究顯示,國人大腸癌發生率呈現顯著世代效應,1980年之後出生世代的風險普遍較高,其中又以所謂「七年級生」世代的罹病風險達到最頂點,相關篩檢、生活習慣都應該多注意。

台大公衛學院今日召開記者會分享公衛研究新發現,健康數據拓析統計研究所教授李文宗發表「台灣結直腸癌發生率的長期趨勢:篩檢和世代效應的交互作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李文宗指出,政府從2010年起擴大推動大腸癌篩檢政策,對應至50至79歲的年齡層大腸癌發生率確實出現「篩檢效應」。2010年當年度男性和女性的發生率分別上升了19.2%和15.6%,隨後每年分別下降3.4%和3.1%。與未實施篩檢的情況相比,截至2019年,篩檢已成功減少男性發生率12.4%,女性發生率11.6%。

同時研究也指出,國內大腸癌發生率呈現顯著的世代效應。李文宗分析,國內大腸癌發生率從1920年代開始持續攀升,隨著出生世代越晚,罹癌風險越高,尤其是1980年代以後出生者發生風險達到高點,雖然後續上升率趨緩,女性還出現下降趨勢,但仍維持在一定風險,顯示所謂「七年級生」的世代風險是最高的。

▲▼國人大腸癌發生率呈現顯著世代效應。(圖/台大公衛提供)

▲國人大腸癌發生率呈現顯著世代效應。(圖/台大公衛提供)

李文宗指出,若以性別區分,男性在1980年出生世代後,風險上升趨勢放緩;女性的風險在1980年出生世代達到頂峰,之後則呈現下降趨勢。進一步分析原因,應該與國人飲食西化程度在1980年代追上西方國家,達到最頂點,所以後續相關風險才有趨緩並略有下降。

李文宗也提到,觀察西方國家早期出生世代的結直腸癌風險多為平穩或下降,但自1960年出生世代後,風險急劇上升,具體原因仍不明。本次研究追蹤到國內1990年出生世代,目前沒有觀察到西方國家的快速上升趨勢,但後續還是要觀察。

行政院已經宣布明年起擴大癌症篩檢對象,大腸癌篩檢年齡將從原本的50歲至74歲,下調至45歲就可以篩檢。李文宗指出,美國多項指引都建議將開始篩檢年齡調整為45歲,據他估算,若在2025年下調,到了2035年,可減少1023例男性、783例女性罹患大腸癌。

李文宗提醒,不管七年級生、八年級生,其實罹患大腸癌的風險都是差不多高,建議要多注意飲食生活習慣,並且定期篩檢。

關鍵字: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