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公衛研究:新住民子女「飲食失序」風險高 專家揭3困境

▲▼台大公衛發表跨文化影響下的飲食失序行為: 台灣新住⺠與本土⻘少年的比較研究。(圖/記者洪巧藍攝)

▲台大公衛發表跨文化影響下的飲食失序行為研究。(圖/記者洪巧藍攝)

記者洪巧藍/台北報導

台灣新住民人口持續增加,台大公衛健康行為與社區科學研究所教授陳端容研究團隊今(25)日發表「跨文化影響下的飲食失序行為:台灣新住民與本土青少年的比較研究」,透過量表分析新北市729名國中學生,結果顯示新住民子女飲食失序達到16.85%,比非新住民青少年要高,這可能與其家庭健康識能、社會認同需求強度等相關,持續需要學校與家庭的關注。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020全球肥胖年報指出,台灣為東亞肥胖率最高的國家,陳端容指出,過重與肥胖體位易引發頻繁的節食或禁食與暴食循環、進食的內疚感、對身體形象過度關注與曲解,或是過度運動等異常飲食行為,這樣的不規則飲食的行為與態度被稱為飲食失序(Disordered Eating),在⻘少年及⻘年族群中發展成飲食失調症(Eating Disorder)的風險最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陳端容提到,過去有許多歐美國家研究指出,第二代移⺠家庭子女的文化適應與身分認同困擾會增加飲食失序風險, 但很少研究關注包含台灣在內的東亞國家新住⺠子女的飲食失序問題。

研究團隊便針對台灣新住⺠⻘少年與一般⻘少年在飲食失序行為差異調查,以2019年針對新北市3所國中共729名國中生(13-16歲)進行分析,整體約11.4%有飲食失序風險,其中新住民子女為16.85%,和非新住民青少年的9.62%相較, 有明顯差異 (p<0.01)。

▲▼台大公衛發表跨文化影響下的飲食失序行為: 台灣新住⺠與本土⻘少年的比較研究。(圖/記者洪巧藍攝)

▲台大公衛健康行為與社區科學研究所教授陳端容說明研究成果。(圖/記者洪巧藍攝)

陳端容表示,多數國際研究指出,過重肥胖體位造成同儕和家人的體重嘲弄或過度關切,伴隨嚴重情緒困擾,增加飲食失序風險;另⻘少年對體型的高度焦慮與曲解與飲食失序與情緒困擾也習習相關。而從本次研究分析則顯示,跨國家庭可能因為「文化涵化」而面臨困境,新住民家庭青少年可能面臨三大狀況:

第一、健康識能可能不同。陳端容指出,本土家庭的媽媽融入社會規範程度高,對孩子肥胖的健康風險可能有較高警覺,也因此對於孩子飲食容易出現嚴格限制與口頭叮嚀;至於新住民媽媽融入社會規範程度低,對孩子的肥胖健康風險可能持較寬鬆態度,也比較容易使用飲食作為獎賞、鼓勵。

第二:社會認同需求強度不同,對同儕嘲弄的易感性不同。陳端容說明,一般青少年多經社會比較得到認同,新住民子女可能因融入社會規範需求高,對同儕認同的易感性高,從而使同儕體重嘲弄增加情緒困擾,增加進入飲食失序惡性循環。

第三:急於融入「瘦=美;瘦=健康」主流文化的「文化涵化」壓力可能增加新住民子女對身體意象的過度修正(overcorrection)

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教授夏曉鵑指出,這項研究結果符合他們日常和移民家庭互動的觀察。國內推出新南向政策,宣稱尊重多元移民,實際上則不然。以現在成年新住民二代來說,即便各項表現很好,仍然會有「冒牌者症候群」,他們小時後不被允許認識媽媽文化語言,但長大後配合政策,被期待懂得東南亞文化,甚至於分享文化,以證明不是素質低劣家庭。

夏曉鵑表示,現在調查這些更小的新住民孩子有飲食失序表現,背後更大的原因可能是焦慮,因為自身種種表現很怕被貼上標籤,全身處於防衛狀態,要符合大家期待,反而成為壓力,轉化為飲食失序,是可以理解的。

陳端容表示,暸解與發現飲食失序行為,有助於家庭及學校掌握青少年心理困擾外在化的嚴重性;後續學校端可能可以多加關注,透過輔導老師的幫忙、網路訊息協助解讀,都是直接可以對青少年的協助。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