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食放涼才能冰」觀念過時了!醫曝1最佳時機:快跟長輩說

▲▼冰箱,冷藏,保鮮盒,便當。(圖/記者鄺郁庭攝)

▲醫師指出,「熱食放到常溫才能冰」已是過時觀念。(示意圖/記者鄺郁庭攝)

記者李佳蓉/綜合報導

寶林茶室爆發集體食物中毒案,已釀2死5命危,而「正確的食物保存」也成為熱議話題。小兒科醫師林哲民表示,民眾最常有的錯誤觀念是「食物要放到常溫才能冰」否則容易壞,他認為這已是過時觀念;營養師宋明樺也曾警告「這是錯的」,吃飽後「手摸(食物)盤子溫溫的」即可冷藏。

寶林食安風暴擴大,醫師林哲民在粉專Dr. Jimmy 林哲民醫師衛教指出,許多細菌所產生的毒素是可耐熱的,就以金黃葡萄球菌的腸毒素為例,要加熱至100°C持續2小時才會被破壞。而在食物製作或保存不當下,細菌繁殖或其生產出的毒素過多,食入人體便會造成食物中毒,以這次素食餐廳中毒,專家猜測是細菌產生的毒素所引起,非高溫烹調就可消滅。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林哲民接著說,「食物要放到常溫才能放到冰箱,不然容易壞」是最常有的錯誤觀念,過往把熱食放冰箱都會被長輩訓斥。但他表示,這不能說是錯誤,只是觀念過時了,因以前的冰箱降溫能力較差,熱食放入後會使冰箱內溫度提高,反而加速細菌繁殖。現今冰箱的瞬間降溫能力都不錯,最好在食物50~60°C時放入冰箱,避免細菌增生及產生更多毒素。要大家快把這觀念跟長輩說,「別讓食安危機在自家發生」。

▲▼大骨湯,骨頭,湯。(圖/翻攝自pixabay)

▲營養師建議,隔夜菜復熱取出「要吃的量」就好,避免反覆加熱。(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營養師宋明樺也曾強調,食物容易受汙染的危險溫度帶為5~60°C,而台灣一年四季都處在這溫度,當食物放於室溫時間越長,細菌複製數量就越多,因此吃飽後「手摸盤子溫溫的」即可冷藏,溫度急速下降以減少細菌滋生,別等到睡前才冰。

至於取出隔夜菜復熱,宋明樺建議,得先評估「這餐要吃的量」,千萬別冰進去多少、又全拿出來加熱,取當餐要吃的量謹慎復熱,並於該餐吃完,避免反覆加熱。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