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婦女是遭受親密關係暴力的大宗族群。(示意圖/達志影像)
記者趙于婷/台北報導
親密關係精神暴力是需要長期注意的議題,根據衛福部統計,在台灣,婦女遭受親密伴暴力終生盛行率為19%, 顯示每5名女性即有1位曾遭受親密伴侶暴力對待。值得注意的是,近年「男性被害人、未滿30歲年輕族群求助、同性伴侶求助」逐年增加。
衛福部保護司司長張秀鴛指出,常見的精神暴力樣態包括「監控行動、言語貶抑、威脅出櫃、情緒勒索、經濟控制和冷漠忽視」,而從實務上發現,親密關係暴力初期常以精神暴力樣態出現,但因精神暴力不會造成可見的身體傷害,往往被忽略、淡化,錯失及早介入時間。
過去婦女是遭受親密關係暴力的大宗族群,張秀鴛說,台灣家庭暴力採責任通報制度,其中親密關係暴力案件約占整體5成,且被害人以女性為主,約占8成,但近年發現,男性被害人逐年增加,所占比率從17%增加至22%。
▲近年親密關係暴力中,男性被害人也逐年增加。(圖/衛福部提供,下同)
除了男性被害人之外,雖然統計上,親密關係暴力被害人年齡仍以30歲以上為大宗,但未滿30歲的年輕族群求助人數也逐年增加,從108年17%增加至111年20%。在通報上,現今多數被害人在家暴發生幾個月至2年內就會通報,與過去隱忍7至8年才通報的情形不同。
此外,同性伴侶求助也明顯增加,在108年司法院釋字第748號施行法通過後,同性伴侶受暴後求助人數逐年增加,且暴力樣態以肢體暴力及精神暴力為主,包括威脅出櫃、要分手就以自殘威脅。
▲根據統計,同性伴侶因親密關係暴力求助比例增加。
針對親密關係暴力統計,肢體暴力仍占5成,但精神暴力及跟蹤騷擾樣態增加許多,顯示民眾對暴力覺察已從「看得見」的傷,同時包含「看不見」 的傷。
張秀鴛提醒,親密關係應做到拒絕冷暴力、不監控、不貶抑以及尊重和適時求助,而今年也是家庭暴力防治法施行25週年,衛福部也在7月15日至23日辦理「這是愛?還是傷害?親密關係精神暴力主題影展」,期盼透過影像呼籲社會大眾認識、瞭解並重視精神暴力及其帶來的傷害。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