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點名有5族群容易長痔瘡,其中女性因為懷孕,機率為男性的2倍以上。(示意圖/記者李佳蓉攝)
記者李佳蓉/綜合報導
根據成大醫院統計,全台約有86%人受痔瘡所苦。中醫師李俊儀指出,其為常見的肛腸問題,隨年紀增長風險越高,大多屬於無症狀痔瘡、容易被忽視,以中醫而言,最大宗原因為體內燥熱,因此夏季高溫就是痔瘡發作的高峰期。他更點名「5大族群」容易長痔瘡,包括久坐不動、孕婦、肥胖者、久蹲馬桶及暴飲暴食者,長痔瘡機率高於常人。
中醫師李俊儀在粉專《不老中醫 李胖醫師 李俊儀》指出,痔瘡為直腸後段黏膜與肛門口的靜脈叢發生血管擴張而形成的腫塊,超過50歲以上,平均每4人中就有3人長有痔瘡,風險隨年齡增長而提高,但大多數人無症狀,只有在排便出力時才感到些微不適,因而常被忽略,直到出現血便、肛門疼痛、搔癢等症狀才訝異自己有痔瘡。
▲痔瘡症狀不明顯,許多人直到拉出血便才驚覺。(示意圖/Pixabay)
李俊儀說明,痔瘡分為位於直腸後段黏膜的「內痔」、肛門口的「外痔」以及兩者相加的混合痔。內痔通常會有血便症狀,當體積越來越大就可能掉出,形成脫垂狀態;而外痔坐下時感覺疼痛、有壓迫感,通常用手就能摸到。
李俊儀進一步解釋發生痔瘡的原因,包括行走時重力與身體器官會壓迫肛門和直腸,加上直腸靜脈管壁較薄、容易靜脈曲張,久而久之就會形成痔瘡;便秘時糞便會壓迫直腸,導致靜脈回流受限,經年累月造成痔瘡;此外,暴飲暴食或常吃太飽導致腹壓變大,壓迫直腸和肛門變多,痔瘡自然找上門;辣椒、酒等辛辣刺激性食物,肥肉、糖果餅乾等高熱量、高油脂食物都會加重痔瘡風險及嚴重性。
▲便秘、腹壓增加都容易長痔瘡。(示意圖/記者周宸亘攝)
李俊儀分析有「5個族群」容易長痔瘡:
1.久坐不動:使腹部血流變慢,導致整個臀部血液流通不順,長期下來形成靜脈曲張、變成痔瘡。
2.孕婦:懷孕時腹壓會壓迫肛門和直腸長達9~10個月,因此女性長痔瘡機率是男性2倍以上。
3.體重過重:上半身壓迫臀部、肛門問題嚴重,得痔瘡機率也就比別人更高。
4.久蹲廁所:肛門過度出力或坐著滑手機,都會導致肛門壓力增加,日子久了便容易形成痔瘡。
5.暴飲暴食:食量大、習慣吃辛辣刺激食物,容易造成便秘、腹壓變大,長痔瘡可能性變大。
欲改善痔瘡,李俊儀表示,中醫除了服用中藥,每日也會搭配消痔中藥的坐浴或泡澡,促進肛門血液循環,使腫塊變小。若想防止它纏身,要少吃或不吃辛辣食物;每日三餐做提肛運動;工作定時起身走走、不要一直坐著;平時多吃蔬果防止便秘以及即時治療腸胃疾病。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