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身、有伴哪個比較快樂,在於社交目的為何。(圖/pexels)
記者楊晏琳/綜合報導
心理師指出,單身和有伴哪個比較好,關鍵在於社交目的是「趨近」還是「迴避」。不過最新研究發現,單身者可能面臨幸福感較低的風險,因其可能缺乏來自親密他人的社會支持,且感情狀太容易遭負面對待或社會歧視。
好日子心理治療所副所長、臨床心理師吳家昀在「臨床心理師加加(吳家昀)」指出,雖然人類是群居動物,但處理社交關係的方式,會因目標類型而有差異。心理學研究者曾提出,人類的社交目的有趨近(approach)、迴避(avoidance)兩種動機。
以迴避動機為社交目的者,無論單身與否,在生活滿意度上沒有差異;當以趨近動機為社交目的時,往往更重視關係的收穫,更抓住能增強親密感和促進關係的機會。
對正向經驗的趨近,與「更良好的關係」、「關係滿意度更高」有關。對趨近者而言,良好關係的特點是「更正向的經驗」,也就是更多親密和有趣的時刻,以及更多的溫暖和聯繫。當然難免會發生爭吵,但這些衝突無法定義這段關係。
但當人們以迴避動機為社交目的時,通常更專注於避免付出代價,會盡量躲避或減少產生衝突的機會。然而對負向經驗的迴避,反而更讓人關注「負面因素」,這與「更不好的關係」、「關係滿意度更低」有關。
對迴避者來說,良好關係的特點是「很少有負面經驗」,也就是沒有太多衝突和失望。當然多少有些開心的時刻,但卻正是這種消極的態度,為關係下了定義。
對許多人來說,談戀愛能滿足人際需求。自古以來,成年人談戀愛才是常態,單身卻得面對「未達社會期望」等污名,並且影響到生活品質。
▲單身者可能會面臨社會歧視、缺乏親密他人的社會支持。(圖/unsplash)
然而相愛容易相處難,即使是模範佳偶,也會產生衝突、失望、受傷的感覺;對某些人來說,單身才能避免戀愛關係帶來的負面影響。尤其對動機是迴避的人而言,處理關係目的是「避免衝突和失望」時,不建立關係也可能是個令人滿足的選項。
最新研究發現,單身者可能面臨幸福感較低的風險,可能原因是缺乏來自親密他人的社會支持,以及感情狀態遭到負面對待和社會歧視。使得單身者向重要他人尋求安慰或支持時,反而可能中箭。例如:被詢問「什麼時候才要定下來」,或是親友直接沒邀請單身者參與伴侶活動。
吳家昀表示,雖然快樂與否取決於自己,但身邊的人給予足夠支持,其實也是很重要的。「懂得尊重每個人的狀態與選擇,別用社會期望綁架自己和他人,一起努力構築讓人活得更自在的世界吧!」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