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生素D是人體必須營養素之一。(圖/達志/示意圖)
記者洪巧藍/台北報導
國家衛生研究院日前發表研究成果指出,年長者長期補充維生素D,發生失智症風險較高,顛覆過去認知。台大醫院營養師指出,國衛院研究使用「活性維生素D」屬於處方藥物,至於一般民眾平常會服用的保健營養品則是「非活性維生素D」,兩者是不同的,但也建議一般補充維生素D是「有缺再補」即可。
國家衛生研究院分子與基因醫學研究所研究團隊利用阿茲海默症小鼠的動物實驗及台灣健保資料庫分析,警示失智症患者或年長者長期服用維生素D可能增加罹患失智症並死亡的風險。
在健保資料庫分析方面,發現未罹患失智症的年長者若每年服用活性維生素D3(calcitriol)超過146天,其日後發生失智症風險是未服用者的1.8倍;至於失智症患者每年服用維生素D3超過146天,其死亡風險是未服用者的2.17倍,相關結果與目前大眾對維生素D的使用認知有明顯的反差。
台大醫院營養室主任陳珮蓉受訪表示,一般人透過曬太陽、飲食獲取的是「非活性維生素D」,要透過腎臟代謝轉化才會變成活性維生素D,到小腸之後增加人體鈣質吸收;至於國衛院透過健保資料庫分析的是「活性維生素D」,屬於醫師處方藥物,有適應症才能使用,例如腎臟病患者、透析病人,將非活性維生素D轉為活性之功能欠缺的情況下使用,一般人不會購買取得。
陳珮蓉指出,維生素D相關研究眾多,國衛院使用的是健保資料庫追蹤,雖然研究各有其價值,但她認為,該研究,實證醫學等級尚不足以運用於臨床指引。研究性質上,若以雙盲研究透過隨機抽樣分配一組吃維生素D,一組吃安慰劑,並進行長期追蹤,證據等級比較高。
而且該研究是追蹤11年長期服用該藥物的患者,陳珮蓉說,這些患者如果沒有使用藥物,不要說11年,可能短期就會出現如血鈣過低等危害健康的併發症,「千萬不能因為看到相關新聞就不吃藥」。
▲獲得維生素D最重要途徑就是曬太陽。(圖/Pixabay)
陳珮蓉強調,維生素D是人體必須營養素,可以幫助鈣質吸收維持骨骼健壯,國內外研究也陸續發現,補充維生素D可以增加免疫力、預防慢性疾病等,甚至在新冠疫情之下,有國外研究指出,如果體內維生素D濃度比一般正常高一點,免疫力比較好,新冠確診率較低,而即使確診,變成重症的個案也較少。
陳珮蓉說明,一般維生素D有三大途徑,最大宗是來自於曬太陽,其次則是飲食,最後才是營養品補充。她坦言,國人因為生活型態,太陽曬不夠的人很多;在飲食方面,由於維生素D屬於脂溶性,比較多存在於蛋黃、鮭魚等高油脂魚類,還有豬肝等內臟類,國人因飲食喜好、禁忌與信仰如吃素等因素,攝取也確實相對不足,其中又以中老年人、更年期女性為最需要注意的族群。
不過,要額外補充維生素D,最好還是經過醫師與營養師專業評估,陳珮蓉表示,維生素D可以透過抽血檢測釐清本身是否足夠,需自費約900元至1000元,有缺再補,而且補充一陣子之後最好再次檢測,看體內濃度是否有上升到理想範圍。
針對中老年人等高風險族群,目前國家建議每天維生素D攝取600 IU國際單位,由於部分可以透過曬太陽、飲食攝取,營養品補充可以約在400 IU國際單位,再經檢測做調整。
陳珮蓉也提醒,維生素D不建議過度補充,不同於維生素B、C等水溶性營養素可以很快排出體內,屬於脂溶性的維生素D必須等待半衰期才會新陳代謝,在此之前會於身體內貯存,對身體也可能有負面影響,在很少數報告中也提到有中毒的疑慮。若能依照營養保健品上所寫的建議劑量使用,並且能檢測血中濃度,比較不會補充過量。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