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提醒,定期篩檢有助降低罹癌死亡風險。(圖/達志影像)
記者趙于婷/台北報導
衛福部國健署今公布十大國人癌症登記報告,值得注意的是,近一兩年因為疫情影響,篩檢陽性追蹤率明顯下降。國健署副署長賈淑麗指出,2021年四癌篩檢人數比2020年少了14.63%,與當時還沒有疫情的2019年相比,更差了23.4%,而四癌篩檢中,乳癌篩檢掉最多。
根據國健署統計,108年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為64歲,比107年多1歲,部分癌別發生年齡中位數較早,如口腔癌為58歲、子宮頸癌為57歲、乳癌及子宮體癌為56歲、甲狀腺癌為50歲,與107年相比較除口腔癌、肝癌、食道癌、胃癌及子宮體癌多1歲,子宮頸癌早1歲,其餘主要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與107年相同。
而十大癌症發生人數依序為大腸癌、肺癌、女性乳癌、肝癌、口腔癌(含口咽、下咽)、攝護腺癌、甲狀腺癌、皮膚癌、胃癌、子宮體癌,與107年相比較序位相同。
▲國健署副署長賈淑麗。(圖/記者趙于婷攝)
為提高及早發現治療機會,國健署也提供四癌篩檢(子宮頸抹片、乳房X光攝影、糞便潛血檢查和口腔黏膜檢查),根據統計資料顯示,定期接受口腔黏膜檢查可降低有嚼檳榔或吸菸習慣的男性26%口腔癌死亡風險;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可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子宮頸抹片檢查可降低約70%子宮頸癌死亡率;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可降低41%乳癌死亡率。
而在篩檢數據上,國健署癌症組組長林莉茹表示,四癌篩檢率當中,乳癌篩檢掉最多,推測可能和需要到醫院做乳房攝影有關,檢查必須在醫院停留較多時間,可能因此影響篩檢意願,另外,疫情期間許多乳房巡迴篩檢車也因此暫停。
另外,疫情期間也發現,賈淑麗表示說,近一年也發現定期做癌症追蹤的患者也明顯下降,以癌王「大腸癌」來說,陽追率少了6%。她也提醒,陽性追蹤率下降是令人擔心的現象,但也觀察到,當疫情稍微趨緩,篩檢人數就會上升,建議民眾可以透過癌症篩檢地圖了解哪些地方可以篩檢,而且一旦篩檢陽性,一定要做陽性追蹤。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