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痠、想吐...登革熱「發病6天內」是感染期!醫:2時段小心被叮

▲▼蚊子。(圖/免費圖庫pxhere)

斑蚊將感染登革病毒,再叮咬其他人時,即可將病毒傳播出去。(圖/免費圖庫pxhere)

記者謝承恩/綜合報導

夏天到了,蚊蟲越來越多,近幾周各地連日大雨,雨後病媒蚊密度上升,促使高雄登革熱疫情加溫,防蚊大作戰已成了政府目前最重視的問題。恩主公醫院皮膚科暨美容中心主任醫師王綺嫻表示,截至6月18日國內已累計21例本土登革熱病例,另有171例境外移入病例,暑假期間出國旅遊也應特別注意。

王綺嫻說明,登革熱在臺灣早期又名斷骨熱或天狗熱,主要症狀為發燒、頭痛、後眼窩痛、肌肉痛、關節痛、骨頭痛、皮膚出疹或噁心、嘔吐等。登革熱的潛伏期約3-8天(最長可達 14天),在病人發病前1天至發病後5天的這段期間,為「可感染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此時期感染者若被斑蚊叮咬,則此斑蚊將感染登革病毒,病毒在蚊體內經過8-12天的增殖後,此斑蚊便具有傳染力,當它再叮咬其他人時,即可將病毒傳播出去,被叮咬的感染者經3-8天潛伏期即會發病。在病媒蚊具有傳播登革病毒能力前,是預防登革熱流行的關鍵期。

▲蚊子叮,蚊子,叮咬,包包。(圖/記者謝承恩攝)

▲蚊子叮咬後會形成腫脹、水泡,甚至開始發癢。(圖/記者謝承恩攝)

大部分的人被蚊蟲叮咬後,免疫細胞釋出組織胺,大多會形成圓形或任何不規則形的腫脹。有時候會紅紅的,有時是膚色的腫塊。比較嚴重的反應會起水泡。如果紅腫持續數小時未消退,已經出現水泡,或兒童無法控制搔抓的動作,或是癢的程度已經嚴重到影響睡眠或工作,都需要請皮膚科醫師處方藥物,以藥物來降低免疫反應,改善臨床症狀。

王綺嫻提醒,早上太陽出來後一小時和太陽下山前後一小時是蚊蠅活動力最旺盛的時候,避免在這個時候,去花園、草地或水池邊。而大家經常會使用防蚊液及防蚊貼片來避免蚊子叮咬,醫師也介紹到防蚊成分,包含DEET敵避、Picaridin避卡蚋叮、IR3535伊默寧、PMD(para-methane-3,8 diol)等,其中最有效的成分為DEET敵避。

以上這些成分,只要注意濃度,兩個月以上的寶寶都可以使用,但有傷口處都不建議接觸到防蚊產品。降雨一周後為防治登革熱的關鍵期,民眾必須做好防蚊準備,才能抑制登革熱的產生。

想了解更多皮膚科相關病症及護理知識,可參考王綺嫻醫師新書《秒懂皮膚》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