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訴訟10年暴增18倍,他被騙上億花15年「討不回一成」。(圖/失智症協會提供)
記者嚴云岑/台北報導
失智症協會今(12)日公佈全台地方法院統計資料,失智症相關民事訴訟,96年只有110件,105年卻飆升至1990間,整整上升了18倍;刑事訴訟案件也從110件上升至368件。律師表示,輕度失智症患者因表達無案,遇詐騙案件往往不會被法管採信,建議民眾發現家人出現失智症狀時,可儘早紀錄行為變化,若不慎發生興訟事件,可作為呈堂供證紀錄。
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賴德仁指出,失智相關法律議題涵蓋層面極廣,包括衝動控制力差、定向障礙與判斷力下降,造成交通糾紛、偷屆等問題。也可能被詐騙集團當人頭,將金錢或房產過戶。雖然可依循法律協助,但效果往往不彰。
失智症家屬劉慧芳分享親身遭遇,先生在55歲時出現一系列怪異症狀,包括拿300萬與人合資買房,卻在登記只拿50萬友人的名字,「他說因為5比3大」。再來是告訴她現在不流行跟妻子住,「要去外面找人同居」,離家出走半年竟把房子拿給詐騙集團貸款,「我們家一下負債上億元」,至今已打了15年官司,拿回的金額卻不到損失的1/10。
▲失智法律扶助諮詢。(圖/記者嚴云岑攝)
法律扶助基金會合作律師鄭嘉欣指出,執法者常不理解失智症狀,做出錯誤判斷。鄭嘉欣解釋,失智症隨時會變化,在法庭抗辯時,法官都會要求舉證師失智者在詐騙發生當下是否如失能般,呈現「完全精神錯亂」狀態,但尚有病識感的年輕型失智者,面對權威人士如醫師、法官,為了證明自己沒病,講話都會特別流暢、正常,就算家屬已舉出診斷證明,法官也難以相信是因受騙匯出錢財。
法律扶助基金會執行長周漢威表示,失智症法扶在於事前預防、事中阻止及事後求償。失智者若涉嫌刑事案件,法扶協會以提供「檢警第一次偵訊律師陪同到場」24小時全天候服務,10月15日也將與衛福部合開身心障案者法律諮詢專線,只要撥打4128518轉2,將會有律師提供線上諮詢。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