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針刑虐童泛淚 兒保推手夏紹軒:理性是練出來的!

▲林口長庚兒童重症加護科主任夏紹軒醫師。(圖/記者嚴云岑攝)

▲林口長庚兒童重症加護科主任夏紹軒。(圖/記者嚴云岑攝)

記者嚴云岑/專訪

每當發生兒虐事件,他總是站在第一線為病童發聲,偶而還需充當偵探,揪出殘忍兇手。林口長庚兒童重症加護科主任夏紹軒行醫30載,致力推動兒少保護,更把兒童重症加護概念引進台灣。被問到身為人父的他,治療嚴重受虐兒是否曾難過落淚?他沈寂幾秒回答,「理性是訓練出來的!」難受一定有,但感性不能解決事情,只能冷靜面對。

說到夏紹軒,最為人知的事件就是2008年的繼母蟑螂藥毒兒事件。一名6歲男童因抽搐昏迷被送急診,醫護團隊懷疑中毒,請家人送驗尿液檢體,結果卻為陰性。出院兩週後,男童又再度因相同症狀送醫,且在住院期間仍持續測出毒性,夏紹軒懷疑家人可能在照顧時繼續下毒,與已故俠醫林杰樑教授商議後,將他隔離到兒童重症加護病房,另採尿液檢體送驗,果然測出有機磷陽性,幫助檢方將繼母繩之以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理性是練出來的!」 兒保推手夏紹軒盤點3件揪心事。(圖/夏紹軒醫師提供)

▲夏紹軒醫師探訪居家長期呼吸照護小朋友。(圖/夏紹軒醫師提供,下同)

赴美留學有原因 想顧所有重症童

夏紹軒畢業於台大醫學系,接受完3年的兒科訓練後,選擇了新生兒科做為次專科。受訓期間,他有感於一個月以上病童的卻無法接受系統性照顧,決定33歲時前往美國杜克大學兒童重症加護科,擔任2年的臨床研究員,而這一去,也讓他的眼界發生莫大的轉變。

「台灣現在的重症醫學,還比不上20年前的美國。」夏紹軒回憶道,柯P是台灣第一位加護病房專任醫師,「成人體系如此,何況兒童?」但他到美國一看,當地不僅有兒童加護病房,主治醫師與病人比更落在1:2、1:3,遠低於台灣現行評鑑歸規定的1:10,不僅讓醫師免於過勞,病患也能得到更好的照顧。

除了人力遠勝台灣外,硬體也讓他十分驚嘆。夏紹軒舉靜脈注射幫浦為例,由於每種藥的單位不同,為了讓藥物進到人體,都能發揮最大效益,醫護人員都要依病人體重,先精算每分鐘應注入多少毫克?要溶解在多少毫升的水才恰當?但這些在20前的美國,只要把藥物置入幫浦,機器就會幫病患自動算好。

▲「理性是練出來的!」 兒保推手夏紹軒盤點3件揪心事。(圖/夏紹軒醫師提供)

▲夏紹軒在美國學了兒科重症技術,圖為對嬰兒施行心肺復甦術。

受限分級醫療 兒保回台從頭學

有別於台灣兒虐多為急診通報,美國的案例以門診通報居多,住院則多在地區性醫院,除非小朋友需要接受重大手術,才會送到醫學中心。被問到是否把美國所學運用在台灣?夏紹軒坦言,「兒少保護,我是回台灣才學的。」

他解釋,台灣常見的兒虐案例為骨折、顱內出血、內臟破裂等,「在美國醫學中心根本看不到這麼輕的。」美國的病患大多是腦袋被槍打後送來,「但這種病例很難學到什麼東西,因為患者往往很快就過世了。」

▲「理性是練出來的!」 兒保推手夏紹軒盤點3件揪心事。(圖/夏紹軒醫師提供)

▲夏紹軒醫師教導年輕醫師如何使用最尖端的「高頻振蕩呼吸器」。

醫療社福脫軌 這2個案例讓他最挫折

1996年,夏紹軒回到台灣,在林口長庚設立兒童加護病房同時,一併推動兒少保護,卻接連遭遇挫折。他表示,兒虐之所以發生,關鍵就在醫療與社福的斷層,而這道巨大空隙引起的慘劇,有2個案例讓他最感挫折。

「第一位是名住在桃園的小五女童。」夏紹軒表示,這是20年前剛從美國回台時收治的病患,因抽筋痙攣,被家長帶來醫院就診,「當時她頭上有明顯腫包、顱骨也有裂縫,一看就知道是被打的。」雖然馬上通報家防中心處理,社工師也約好1個月後家訪,結果一到訪問日,家屬卻說沒空,再約下次探訪時,女童已不幸往生。

「這對醫師來說,挫折感是很重的。」夏紹軒感慨,因為小朋友的身體與神經功能都恢復得不錯,原本以為通報了,可以保護女童不受虐待,結果卻事與願違,反而讓她丟了性命。

另一名讓他揪心的案例,是名不到一歲的男童,「他每次來看病,都會多斷一根骨頭」。雖已通報家防中心,但對方評估後只認為「媽媽不會照顧」,並未啟動後續追蹤,最後男童因嚴重顱內出血,終生成植物人,也成了難忘的遺憾。

▲「理性是練出來的!」 兒保推手夏紹軒盤點3件揪心事。(圖/夏紹軒醫師提供)

▲門診有時也是發現兒虐的好時機。

回憶「針刑虐童」 他差點落下男兒淚

不過,若說到行醫以來最揪心的案例,莫過於「針刑虐童案」。夏紹軒回憶,這件事發生在10年前,男童被送來時,他被叫去急診評估,「我只記得他身上好臭好臭,後來送到加護病房洗澡,身上也有很多污垢洗不掉。」

夏紹軒說,後來他準備幫男童抽血,「一握他的手臂,卻發現皮膚下是空的,不是瘦到皮包骨,是完全沒有皮下脂肪,一握就直接握到骨頭。」且進行全身檢查,發現他的胸部、乳頭、肚臍、下體都有刺青,而詢問陪同就醫者,對方卻輕挑回答,「是男童自己要求的。」

「我還記得那天剛好是他3歲生日。3歲的孩童,標準體重是15公斤,但他卻僅有7公斤。」夏紹軒回憶至此,眼眶微微泛淚,因為經X光檢查更發現,男童的左上臂骨頭曾遭折斷,又以交錯的方式接合,「他在斷骨的前2個月,應該每天都痛不欲生。」而這名男童,最終沒熬過去,住院幾天就不幸往生。

▲▲「理性是練出來的!」 兒保推手夏紹軒盤點3件揪心事。(圖/夏紹軒醫師提供)

▲夏紹軒醫師與康復病童合影。

兒保推手深入社區 盼醫療與社福早接軌

根據內政部統計,兒虐通報人次近10年來成長3倍,林口長庚匯集院內資料亦發現,近15年來,嚴重兒虐案例成長了5倍之多。夏紹軒提到,近年來臨床觀察發現,兒虐不只人數變多,複雜度也有所增加,「以前可能就是打、打傷、打死,現在卻常見下毒、特殊飲食等奇怪原因。」

「兒虐的認定主要為精神、生理、疏忽3大層面」,夏紹軒表示,只要有一項符合,就會被列入高風險。為了避免更多悲劇發生,他多年來奔波各地演講,讓民眾知道兒虐的定義,並宣導通報的重要性。此外,他在院內提案的「兒保小組」,終於去年底通過計畫,今年有望開設全台首個兒保門診,持續追蹤高風險兒童。

「現在通報比較多的,仍只有小學與幼兒園老師,鄰里長、社區管理員與保母通報的都不多。」夏紹軒說,今年兒保小組的預定計畫,就是將兒虐防線往前,他也在不久前導保母協會演講,提倡蒐證與通報的重要性,「如此一來,便可及早揪出兒虐、疏忽或高風險家庭,雖然不能完全阻止兒虐發生,但也有一定幫助。」

▼夏紹軒去年召開記者會,教導如何用5招辨識受虐兒。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