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的腳。(圖/資料照/記者嚴云岑攝)
記者嚴云岑/台北報導
台灣類風濕性關節炎盛行率約千分之五,中華民國風濕免疫學會理事長蔡文展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常被誤認為關節疼痛,民眾感到不適時,常會去骨科、復健科或尋求整付推拿,輾轉數月才確診,但研究發現,一旦延遲治療3個月,一年後的緩解率將會掉4成,提醒民眾若出現以下3種症狀持續6週以上,應儘早尋求風濕免疫科醫師診斷。
蔡文展表示,風濕性關節炎的初始症狀為早晨起床時感覺僵硬、關節有紅腫熱痛且具對稱性,醫學上又稱為「晨僵感」,疼痛時間從1小時到4小時不等,大部份患者的症狀從手開始,但有些卻從腳先發病,只是因為下半身神經較不明感,以致部分患者罹病卻不自知,延誤治療時機。
▲類風濕性關節炎從治療症狀出現到確診,平均長達11.79個月。(圖/記者嚴云岑攝)
最新研究發現,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從出現症狀到經風濕免疫科確診、開始藥物治療,平均長達11.79個月,初次發病年齡以40歲以上的族群最多,女性是男性的3倍,雖然致病原因不明,但不排除與荷爾蒙變化有關。
蔡文展提到,根據統計,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除了關節變化外,也成合併憂鬱症(15%)、高血壓(11.4%)、高血脂(8.3%)、氣喘(6.6%)、心血管疾病(6%)、惡性腫瘤(4.5%)、慢性阻塞性肺病(3.5%)與高血糖(3.3%)等疾病,其中骨折更是造成患者二次傷害的主要原因之一。
▲類風濕性關節炎可能產生的共病。(圖/記者嚴云岑攝)
雖然目前健保已將多種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藥物納入給付,包括最新的生物製劑與小分子口服藥,但中華民國類風濕性關節炎之友協會理事長張玲瑗表示,健保給付條件太嚴格,18萬名患者中,只有不到1成能用藥,今年健保署原本編列18億預算,欲增加類風濕關節炎藥物給付,可惜在藥物共擬會中被否決,未來協會仍會持續向健保署爭取。
此外,因應「世界關節日」的到來,中華民國類風濕性關節炎之友協會也規劃「口說幸福,圓夢計畫」徵文活動,收件時間從10月12日至12月31日止,無論病患或家屬,甚至照顧病友的醫療團隊皆可參與,文長以100字為限,希望讓大眾透過患者與照顧者的角度,認識類風濕性關節炎,牽住這一雙雙扭曲變形的雙手。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