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高溫,台灣潮溼、悶熱更易引發熱傷害。(圖/記者李毓康攝)
記者洪巧藍/台北報導
連日高溫一定要當心!衛福部今(9)日公布統計,本月到8日為止已經有206人因為熱傷害送急診。除了戶外高溫工作,有些用藥也會增加中暑的危險性!台北慈濟醫院就收治一名建築工人,已選在下午四點、陽光減弱時工作,仍漸漸出現昏厥現象,送醫診斷為熱抽筋。醫師表示,這名工人近日服用感冒藥有抑制排汗效果,這使得身體散熱變差,增加熱傷害風險。
台北慈濟職業醫學科主任賴育民表示,可能增加中暑危險性的常見藥物包含感冒、過敏時會使用的抗組織胺、高血壓患者會使用的利尿劑、三環抗鬱劑等抗憂鬱藥物類,因為這些藥物有抑制發汗或者促使身體脫水等效果,容易誘發熱傷害。但不代表要避免這些用藥!賴育民強調,用藥對於民眾疾病治療、控制相當重要,只是近來高溫炎熱,一定要多注意、做好保護來避免中暑。
▼ 可能增加中暑危險性的藥物列表。若對自己服用的藥物種類不清楚,可藉此表向醫師詢問。(圖/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賴育民表示,其他像是年長者與小朋友都屬於體溫調節能力較差的族群,或者常在高溫環境下工作的民眾也都要提高警覺。提供預防熱傷害四大要訣:
一、習慣吹冷氣的人突然在炎熱的戶外開始劇烈運動,因身體適應不及較易發生「熱傷害」,因此可以先做一些和緩的戶外活動或是關掉冷氣,讓身體能漸進適應高溫。
二、高溫工作者可適度依氣溫調配工作,室外溫度較高時,盡量從事室內工作,減少戶外活動,減少重體力的工作。
三、攝取足夠的水分和鹽分。
四、穿著淡色、寬鬆且吸汗的衣物。
賴育民表示,熱傷害的危險性會隨著體溫上升而增加,但何時屬於危險?一般人很難判斷,還有人誤認皮膚呈現乾熱狀態才是中暑,其實有些人在中暑前會大量流汗,摸起來也不一定會很熱,必須要用核心體溫(可量耳溫或肛溫)做指標。
他建議,若患者出現意識不清,昏迷不醒就屬於很危險的情況,亦或者無法確定情況但患者已經很不舒服,這都應該送醫,不要為了判斷嚴重程度而延遲。而在救護車到達前,可先嘗試以下述的方法降低體溫,包括將患者移到陰涼處、搧風、以溼毛巾擦拭身體、以冰敷袋置於頸部及腋下等處。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