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北部20多歲男爆4症狀染「漢他病毒」 感染源待釐清

記者洪巧藍/台北報導

國內再出現漢他本土病例!疾病管制署今(11)日公布個案是北部20多歲男性,上月15日出現發燒、頭痛、食慾差及腹瀉等症狀,兩度就醫被收治住院,通報確診感染漢他病毒,為今年第二例。疾管署表示,個案潛伏期無國外旅遊史,活動地以工作地及住家周邊為主,自述均無鼠類蹤跡,同住家人無疑似症狀,已經採檢送驗,感染源待釐清。

▲▼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說明防治鼠患。(圖/記者洪巧藍攝)

▲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說明防治鼠患。(圖/記者洪巧藍攝)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這名北部20多歲男性2月15日出現發燒、頭痛、食慾差及腹瀉等症狀,一度到診所就醫但沒有改善,隔(16日)天至急診就醫,當時已經有發炎指數上升、腎功能異常、腸胃道出血,住院給予抗生素治療。

林詠青表示,個案住院期間腎功能惡化,有進行血液透析,也就是俗稱洗腎,經醫院通報採檢,3月7日確認感染漢他病毒,為漢他病毒出血熱合併腎臟症候群,採取支持性療法改善,住院將近兩周後返家休養。

林詠青說明,個案從事餐飲業,疫調顯示個案自述在居住地、活動地都沒有看到老鼠出沒,但是環境清潔時沒有戴口罩,是否有可能因為鼠類排切勿等環境接觸尚無法確認。個案同住家人無疑似症狀,已採檢送驗,衛生單位已進行各項調查及衛教防治工作,並由環保單位前往個案活動地周邊進行環境消毒、捕鼠作業,以釐清可能感染源。

疾管署統計,國內今年累計2例,病例數與過去4年(2021-2024年)同期1-2例相當,去(2024)年累計3例漢他病毒症候群確診病例,分別為台中市、彰化縣及高雄市(各1例);自2016年起累計46例,性別以男性29例(占63%)為多,年齡則以40歲以上31例(占67%)為多,其中1例境外(感染國家為印尼)。國際疫情部分,自2013年以來,美國每年報告9-25例病例數,其中每年3-14例死亡,病例多分布於該國西部地區,近年來呈下降趨勢;韓國每年報告約300-600例,香港每年報告0-2例。

疾管署表示,漢他病毒症候群為人畜共通傳染病,在自然界的傳播宿主為鼠類等齧齒類動物,人類吸入或接觸遭帶有漢他病毒鼠類排泄物或分泌物(包括糞便、尿液、唾液)污染之塵土、物體,或被帶有病毒的齧齒類動物咬傷,就有感染的風險。

疾管署呼籲,落實「不讓鼠來、不讓鼠住、不讓鼠吃」是預防漢他病毒最有效的方法,民眾平時應留意環境中老鼠可能入侵的路徑,家中廚餘或動物飼料應妥善處理,並隨時做好環境清理,防火巷、排水設施(下水道、水溝蓋)、雜物堆、牆垣為鼠類族群活動熱區,請針對該等特定環境加強捕鼠與滅鼠工作。如發現鼠類排泄物時,應先佩戴口罩、橡膠手套及打開門窗,並以稀釋漂白水(100cc市售漂白水+1公升清水)潑灑於可能被污染的環境,待消毒作用30分鐘後再行清理。

關鍵字: 漢他病毒 影音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