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拍照打卡,研究發現智慧型手機「微干預」助改善情緒。(圖/記者周辰亘攝)
記者趙于婷/台北報導
自從智慧型手機問世加上社群軟體的興起,隨處可見民眾在低頭,打開FB等社群軟體也常看見親朋好友在各地打卡,而現今更有研究指出智慧型手機還有助於改善情緒。根據一篇2016年7月發表在《心理學前端期刊》的研究發現,透過使用智慧型手機進行簡短且定向的練習有助於迅速改善情緒。
此大型研究來自於瑞士國家科學基金會資助,由德國、韓國、美國跨國合作完成。而參與這項國際性研究的有27位健康的年輕男性,他們須使用智慧型手機觀看超過五分鐘的影片教學說明,例如練習專注於自己的身體,他們感到更警醒、平靜、精神振奮。
研究發現,受試者在練習的前後透過手機填寫六步驟量表記錄心情,有些受試者在練習中回憶一些情緒經驗,其他受試者沉浸在重複短句或數字序列中,或者變化自己的臉部表情;研究結果顯示,以手機為主的微干預(受試者可使用各種已被採用或更現代的心理治療練習模式,稱為微干預)可在具體、日常生活的情境中改善情緒,這些應用軟體目前可作為心理治療的一種選擇。
而根據資策會最新調查發現,台灣12歲以上使用智慧型手機或平板電腦者已達1604萬人,智慧型手機普及率為73.4%。台北市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精神科詹佳真主治醫師表示,考量到使用智慧型手機與網路的人口漸增,加上節省醫療人力成本與治療時間,目前移動式裝置的心理治療已被各國重視,不過台灣目前較無這方面的應用。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葉雅馨主任也表示,以手機或網路為基礎的「微干預」確實可即時轉移當下的負面情緒,如憤怒、焦慮與哀傷。而詹佳真指出,移動式裝置的心理治療可在緊急狀況下,如半夜或不便求診之際,快速改善患者情緒,幫助其取得心情的平靜,但移動式裝置的心理治療雖有便利性,不受時地限制,但仍無法取代專業醫療的重要性。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