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榮總113年「心傳真愛」器官捐贈感恩會,捐贈者家屬代表周小姐。(圖/台北榮總提供)
記者洪巧藍/台北報導
「爸爸的眼睛在別人的眼睛裡面,看到更多的東西、更多的色彩,這很有意義。」68歲的周先生在今年1月中旬突發心肌梗塞過世,捐出眼角膜遺愛人間,周先生的女兒今天捧著父親骨灰來參加台北榮總器官捐贈感恩會,她說,爸爸本來就是一個善良、慈悲、有大愛的人,很早就認知捐贈器官讓對方有機會延續生命,是很好的事情,希望受贈者能代替爸爸,看更多的世界。
台北榮總今早舉辦113年「心傳真愛」器官捐贈感恩會,邀請近三年器官捐贈者家屬暨受贈者及其家屬與會,表達對器官捐贈者大愛精神的感恩與追思。
捐贈者家屬代表周先生女兒分享,自己爸爸平時熱心助人,光是定期捐血就高達693次,也早在民國78年,國人對器官捐贈認識很有限時,已簽署器官捐贈同意書,因為他認為捐贈自己身體部位,讓對方有延續生命機會,是很難得、很好的事情,也連帶影響家人和她都已經簽署器捐同意書。
▲台北榮總曾令民副院長(右3)與五個捐贈者家庭代表合影。(圖/台北榮總提供)
周小姐說,爸爸平日身體硬朗,卻在今年1月中旬發生心肌梗塞,因為事出突然,急救時間比較久,最後捐出眼角膜,家人全力支持他完成器官捐贈的心願。
周小姐回想,爸爸過世那天,家巷口開了很美的櫻花,她曾難過爸爸再也看不到這樣的景色,但是轉念一想,爸爸的眼角膜在另一個人身上,還可以看到更多的東西、看到更多的色彩,「希望他能代替我爸爸,看更多的世界」。
有些傳統觀念忌諱捐贈眼角膜,怕會讓往生者找不到回家的路。周小姐分享,她曾經夢見過爸爸很多次,夢裡爸爸眼睛明亮,還能開車帶著她出去玩,讓她想著,也許爸爸在另一個世界過得很快樂,因為完成了心願,做了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
▲台北榮總113年「心傳真愛」器官捐贈感恩會。(圖/台北榮總提供)
北榮移植外科主任陳正彥表示,台灣器官捐贈人數逐年增加,今年截至11月22日已經有305人,但是仍供不應求。器捐來源可分為腦死、心臟死亡及活體捐贈。大部分捐贈仍以腦死器捐為主,腦死相對來說是腦幹死亡,但生命徵象穩定,會比較有彈性時間來準備移植,但也有部分腦死器捐個案生命徵象不穩,整個捐贈流程就會變得相當緊急。
陳正彥進一步說明,不同於腦死可能有不一樣情形,無心跳的器捐的時間準備理論上則是相對充裕,因為通常都是生命末期的病患,例如因心臟衰竭使用葉克膜者,等準備就緒才撤除維生。而有些如心肌梗塞、癌症病患等情況,可能器官已無法使用,則可進行眼角膜、皮膚等組織捐贈,就不受血流影響。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