羨慕職場「理智達人」和「開心果」?其實他們好委屈、焦慮


▲工作示意圖。(圖/達志示意圖)

圖、文/商業周刊提供
書摘內容/許皓宜《為何上班這麼累?其實是你心累》

就事論事的人:「超理智式」的壓力應對

在公司裡,她總是就事論事、思路清晰。任何問題很快就抓到重點、犀利回應。

「這樣成本會變高、品質又沒有比較好,發信給他們,說要換一間廠商!」說起話來,她就是可以這麼冷靜。

「可是,這廠商是老朋友了,這樣會不會傷感情?要不大家再吃個飯商量一下?」

「有什麼好商量的,吃飯不用時間嗎?我們為何要在一個品質低落的廠商身上耗費成本?」她回。

同事們其實都私下議論,說她冷酷無情。但她蠻不在乎似的:你說你的,我做我的。這個行為模式又有什麼特徵呢?

總是先檢討事情和規則
壓抑感性、訴諸理性
為了解決問題,可以委屈他人甚至自己


這種生存姿態,薩提爾稱為「超理智」,可能來自小時候就養成習慣,別去感受「自己」和「他人」的心情,只關注問題「情境」就好,否則事情會變得很難辦。漸漸地,大人在爭吵、有人愁眉苦臉時,都就事論事就好了,過多情感只會讓事情變得更糟,因為發生問題的時候,哭是沒有用的。縱使這樣會讓別人說你沒有溫度、沒有創意,但起碼這麼做可以保護自己。

最後在職場上,我們變得「超級理智」。別人可能說這是缺乏同理心,但自己明白,這種強悍背後藏著一種不為人知的恐懼社交的心情。


▲「超理智式」應對壓力的人,其實內心藏著恐懼社交的心情。(圖/達志示意圖)

關鍵時刻搞笑的人:「打岔式」的壓力應對


每當工作氣氛不好的時候,只要有她在就沒事了。

那天,兩個同事在會議上都快吵起來了,身為秘書的她,居然就起身站起來說:「你們要不要吃西瓜?」沒一會兒,她跑到外頭又鑽進門來,手上拿著一盤切好的西瓜「吐司」。

「妳真的很突然,很跳tone耶。」大家忍不住笑了。她把西瓜吐司烤得好香,一下就化解了會議室裡尷尬的氣氛。

有人偷偷給她比了個讚,說她幽默。她卻悄悄摸了摸自己的胃。其實剛剛那一刻讓她胃好痛,她不是幽默,是沒辦法忍受氣氛不好。

她的行為模式背後的心理特質又是什麼呢?

外表輕鬆,其實內心焦慮
看起來自發的幽默,其實是為了迴避感受自己、他人和情境

薩提爾在描述這種生存姿態時,用一種十分有趣的姿勢來形容。那是一種「雙手雙腳都糾結在一起,不知道何處可以擺放的無助扭捏」模樣,名為「打岔」。  

習慣用「打岔」來應對壓力的人,表面上努力讓自己看起來平靜無波,其實內心波濤洶湧,不做點什麼來打圓場,就沒辦法消除滿心的焦慮。在這種姿態裡,我們一點也不懂得好好關注「自己」、「他人」或「情境」,只是趕快做些什麼、努力解除警報。

我一直覺得,這種人其實活得最辛苦,因為他們的「搞笑」是一種心理上混亂、缺乏控制感的行為反應。一個從小習慣「打岔」的人,可能變成職場上的緩衝劑或開心果,然而,心裡卻常常缺乏歸屬感,有千百個不自在和萬般無奈。

「生存姿態」理論中最有意思的地方是:我們總能將自己套上其中的某一類型。當然,也會有人問,生存姿態難道不會是混搭型嗎?

或許可能。但我認為,還是可以找得出一種最常出現的「典型」。或者,你會發現自己遇上某同事時是A類型,遇上其他同事又變成B類型。那麼,也許是那個人的姿態影響了你的內心狀態,進而讓你展現出不同的行為姿態。


▲在關鍵時刻「搞笑」,其實是一種心理上混亂、缺乏控制感的行為反應。(圖/達志示意圖)ˋ




作者介紹:
許皓宜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博士,諮商心理師。現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教授心理學相關課程,長期研究於心理動力學理論、人我關係心理治療,是媒體節目長期邀請的心理學專家。商業周刊「心理學會客室」專欄作家、親子天下雜誌專欄作家。

曾出版《如果,愛能不寂寞》、《人生不能沒有伴,找回各種關係裡的安心感》、《與父母和解,療癒每段關係裡的不完美》、《教出情緒不暴走的孩子》等書籍。
主持環宇廣播電台《從心聊聊天》節目。

臉書粉絲專頁:許皓宜FB心理學與生活

★圖片為版權照片,由達志影像供《ET新聞雲》專用,任何網站、報刊、電視台未經達志影像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