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失去保護力?日本腦炎致死率達3成,近年專殺青壯年。(圖/蚊子叮咬示意圖/達志影像)
記者嚴云岑/台北報導
日本腦炎主要靠三家斑蚊傳播,流行季為每年5~10月,目前無有效的抗病毒藥物可預防,事先施打疫苗是唯一出路。長庚醫院兒童內科部主任邱政洵教授指出,台灣自1986年全面實施孩童公費疫苗以來,兒童病例已逐漸下降,唯成人有上升趨勢。這可能與該族群未曾施打疫苗,或者抗體經久衰退或自然感染率下降等因素有關。
日本腦炎病毒會侵犯腦、脊髓及腦膜,一旦發病會造成20~30%患者死亡,30~50%的倖存者留下永久的神經性症狀或精神性異常等後遺症。但大多數的日本腦炎為「無明顯症狀感染」,可能僅會出現發燒或頭痛等症狀,讓民眾掉以輕心,甚至延誤治療。因此,邱政洵建議,近年來成為新興高危險群的成年族群可選擇自費接種,增加保護力。
▲過去在兒童身上施打的公費日本腦炎疫苗皆是用鼠腦培育出來。(圖/示意圖/達志影像)
日本腦炎疫苗共分不活化鼠腦疫苗、細胞型不活化疫苗與細胞型活性滅毒疫苗等3類,台大醫院小兒部部主任黃立民教授表示,台灣過去40多年來,採購的公費疫苗皆為不活化鼠腦疫苗,雖然挽救了無數孩童的性命,但其接種容易有不良反應發生,加上製造程序未標準化、接種次數較多,讓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應以新型疫苗取代。
黃立民說,不活化鼠腦疫苗是以感染病毒的鼠腦組織為主要原料,精製後以甲醛不活化處理所製成。輕微的不良反應主要為起疹子、臉部腫脹、皮膚癢;少數嚴重者可能引發腦炎或類似腦炎的反應,這是因為鼠腦疫苗可能摻到鼠腦內的蛋白質,引發過敏反應所致。
▲住在養豬場附近的民眾,更需每10年就要補打一次日本腦炎疫苗。(圖/記者賴映秀攝)
根據研究追蹤,國人在兒時接種公費日本腦炎疫苗後,抗體陽性率會逐年下降,以鼠腦疫苗為例,5年大約只剩下8成的效力。至於新型的細胞型不活化、細胞型活性滅毒疫苗,5年所存的效力則分別為8成5與9成。後者因為活性疫苗,施打後效力較強,挨針次數更可從原本的4劑減到2劑,減少重複施打的麻煩。
近日台灣多地連日高溫飆破38度,有研究指出,溫度每上升1度,蚊子量就會增加10倍,近20年來感染日本腦炎者,更有9成為成年人。黃立民提醒,為防止民眾受日本腦炎之苦,成人最好每10年就要補打一次疫苗,住家附近有水田或養豬場的民眾尤須注意。至於打過鼠腦疫苗的民眾,也可以再自費補打新型疫苗,已有研究顯示,並不會產生副作用。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