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咪寶貝】 全職媽媽的婚姻經營術!

全職媽咪的生活似乎不如大家所想的愜意,常是邊哄著嚎啕大哭的娃兒邊煮飯、燒菜、洗衣服,特別在寶寶年紀還小時,每隔2~3小時就得餵奶、哄睡,待孩子入睡後,媽咪又得抓緊時間處理家務,鮮少有自己的時間可以休息和放鬆,壓力其實並不亞於上班族。至於上班族的爸爸在外工作,背負著賺錢養家的壓力,每日兢兢業業的早出晚歸,也要忍受上司的責罵、交際的辛苦,回家後難免想要放空一下,然而,此時媽咪會期待爸比能夠主動幫忙照顧孩子,爸爸則期待媽咪把家打理得乾乾淨淨,讓自己得以有舒適的環境休息,若雙方對彼此的期待未能滿足,就是爭吵的開始,新手夫妻從幸福的兩人世界瞬間跌入衝突滿滿的苦難日子裡,相信這是許多夫妻不樂見的結果。

          

全職媽咪的壓力源
當了全職媽咪後,寶寶的食、衣、住、行、安全與家中事務就變成媽咪的責任,特別是剛生第一胎的媽咪,不僅要承受身體巨大的變化如產後傷口疼痛與調養,還要一肩扛起照顧寶寶的重責大任。由於剛出生的那段時間,寶寶生活作息較不規律,每隔幾小時便要餵奶,更必須24小時守在身旁,若半夜大哭,多半也是媽咪起身安撫及照料,長時間下來,身心可說是受到極大煎熬。睡眠不足的媽咪常會覺得不舒服,又不能像上班族般可以請假找人代班,無論再睏、再累都得自己處理。然而,看在外人眼裡,總覺得媽咪天天在家,輕鬆又沒壓力,但其實媽咪很少能夠好好休息,更別說從事自己喜愛的活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聯合心理諮商所諮商心理師陳舒儀表示,媽咪除了照顧小孩的疲憊外,全職媽咪的內心更為沉重,由於現今生活壓力大,多數人無法不工作而待在家裡讓先生養,因此,雙薪家庭成為主流趨勢。不過,媽咪因為生了孩子必須退居幕後,除了喪失賺錢能力、交際圈瓦解之外,還須承受失去發展舞台、能力無處發揮的打擊,在家時常感到孤單、沒有成就感,有時會陷入與他人比較的情緒裡,認為同年紀的朋友正在職場上發光發熱,自己卻只能在家與孩子面面相覷,自信心崩毀的痛苦是他人無法感同身受。

    

以先生的立場來說,太太只要在家把孩子顧好,不用擔憂經濟壓力,理當是幸福快樂的事情才對。但自尊心較強烈的媽咪卻不這麼認為,花的不是自己賺來的錢,只敢用在孩子或家用上,自己的需求則因罪惡感而忽略,或者不敢選擇品質較好的物品,一切都在能省則省的情況下,使生活品質不如往昔。陳舒儀心理師指出,若媽咪必須辭去工作準備在家帶小孩,夫妻兩人應該做好事前溝通,觀念上要有所調整,育兒這件事情比想像中還要來得辛苦許多,媽咪看似無須工作,卻在家帶小孩等同於執行「保母」工作,省下的保母費就是媽咪的薪水,「媽咪不出去賺錢、只在家帶小孩,等同於對家裡沒有經濟貢獻」的想法對媽咪相當不公平。

   

除了上述所言,更多壓力是來自家中長輩、親戚,甚至鄰居們,包括婆家會干涉媽咪照顧孩子的方式;娘家那方認為自己的孩子也有受教育,為何不工作而在家帶小孩?街坊鄰居三不五時的關心「孩子怎麼還不會講話?」、「還在喝母奶啊?」「這麼瘦,是不是餓著小孩?」這些看似關心的話,其實無形中已成為媽咪很大的壓力源,更遑論某些長輩可能無法同理媽咪,甚至要求代為跑腿辦事,彷彿媽咪待在家裡成天沒事做,這些都讓全職媽咪很受傷。當然,上班族爸爸一肩扛起家中經濟也是非常不容易,早出晚歸、勤奮工作之餘,還得承受來自上司或客戶的壓力,與同事間的競爭和相處亦可能耗費許多精力,回到家後希望可以安靜的休息或專心準備隔日會議的簡報,但當寶寶出生後,面對截然不同的家庭環境及太太大起大落的情緒,他會時常感到無所適從。事實上,爸爸是需要時間做心理建設與準備。

          


              

夫妻常見的爭執點
孩子出生後,為何夫妻間容易出現很多爭執與衝突呢?簡單來說,彼此都希望自己的辛苦能被同理,當雙方皆不被同理時,兩人的關係便每況愈下。媽咪整天照顧寶寶、處理家務,看到老公下班回來,好不容易可以喘口氣,由爸爸接手照顧寶寶,或者期待他主動分擔家務,但對爸爸而言,下班後終於能放鬆,希望擁有自己的時間來休息或整理思緒,對媽咪的要求可能無法積極行動,甚至拖拖拉拉,導致媽咪的不諒解,開始指責他不負責任。當雙方開始互相指責與怪罪後,衝突便越演越烈,以下為夫妻常見的衝突情境,提供您做參考。

       

衝突1:孩子生病誰的錯?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難免會出現碰撞或受傷、生病等情形,父母應淡然處之。不過,個性較完美的爸爸卻認為媽咪整天在家陪孩子,理所當然要做好照顧與保護之責任,為何會讓孩子生病,甚至發生跌倒、撞到桌角等受傷狀況?「妳是怎麼帶孩子的?」當這句話一出時,媽咪肯定很傷心,天底下沒有父母會希望自己的孩子生病、受傷,當意外發生時,媽咪內心除了自責和焦慮之外,得不到另一半的安慰,反而是受到指責與批評,內心的不平衡因此油然而生。

孩子無論生病或受傷,父母抱持平常心面對即可,或許爸爸可能在心急之下才口不擇言,但不應以責備的語氣來表達,而是好好告訴媽咪自己的擔心,然後互相支持與安慰,才能讓媽咪有信心把孩子帶得更好。千萬不要因為孩子生病而模糊焦點,即使媽咪天生較粗心,爸爸也應該溫和提醒,避免淪為漫無目的的人身攻擊或謾罵。

 
            

衝突2:家務是誰的責任?
媽咪辭去工作在家照顧孩子,家務的責任彷彿理所當然落到媽咪的肩上,歷經整日與孩子的奮戰與洗衣、煮飯、清掃等工作,晚上爸爸回家時,除了喜悅之外,更希望可以依賴他,讓自己稍微喘口氣、休息一下,因此,期待爸爸可以主動幫忙分攤家務,像是洗衣、晾衣、倒垃圾等,但爸爸可能因為疲累而對家事不積極,吃完飯後只想癱在沙發上看電視、滑手機,此時媽咪會相當不悅,兩人開始言語上的交鋒,包括「為什麼你都不幫忙家事?」、「你知道我在外面上班有多累嗎?」、「我在家照顧孩子也很累啊!你在公司還有休息時間,能和同事聊天,我都不能!」,聽到彼此互相指責,鮮少人能和顏悅色的回應,只會想要反擊與自我保護。陳舒儀心理師建議,首先夫妻雙方都要認知到「無論是上班或帶小孩,這兩份工作都很累」,不應該將這兩件事情拿來做比較,而是要互相理解,老公要理解太太整日在家、工作都沒人幫忙的辛苦,媽咪則須理解爸爸在外工作的辛苦而回家想要有些自己的時間,如果兩人能找時間好好聊聊,將媽媽期望對方協助的部分說清楚,爸爸再把做得到的範圍回應給媽媽知道,例如:爸爸可以表達下班回家吃完飯後想先休息,8點半過後會幫忙洗碗,如此一來,媽咪就不用殷殷期盼、猜測他何時才去洗碗,爸爸則更能享受完整的休息時間,不致被媽咪的指責所干擾。也就是說,把所有的家事分工變成固定的合作,才不會一次次期待、一次次落空。

此外,寶寶在年紀小的時候,常需要大人半夜起來照顧餵哄,但平常爸爸要上班,起身處理多半是媽咪,長期下來恐造成睡眠不足,影響到媽咪的情緒與健康,因此,夫妻兩人可以事先講好,是否在周末時輪流照顧,或者一個早睡早起、一個晚睡晚起,這樣的過度期只需忍耐2~3年即可,需要彼此一起共體時艱。

         

衝突3:對家事斤斤計較、翻舊帳
即使夫妻講好家務的分工,但事情繁雜,每個人的狀況可能時好時壞,有時候會因為疲憊而拖延或漏做,如果此時兩人相互計較執行方式與分工次數,爭吵永遠存在,例如:媽咪指責爸爸:「我整天都在家洗碗、打掃,你為什麼晚上回來卻沒有洗衣服?而且已經連續好幾天!」,爸爸也許會反抗說:「妳上次不也漏洗很多次碗?」,這種翻舊帳式的溝通模式不僅無濟於事,反而易使兩人間的嫌隙越來越深,建議雙方盡量避免用指責或抱怨的方式,只需要溫柔的提醒,若遇到執行上的困難,也可以適時對另一半提出請求,而非默默隱忍,等被指責才覺得委屈。此外,家務執行方面也可盡量減少項目及放寬標準,舉例說明,某些家庭對整齊度與清潔度上要求完美,但在孩子剛出生的這段過度期,也許只做到清潔即可,又或者使用機器如掃地機器人、烘衣機等,取代掃地、曬衣服的工作,便能減輕兩人的負擔。

        

衝突4:帶養孩子方式不一
爸爸平日多把時間花在工作上,帶養孩子方面較為生澀,因此,媽咪可能會挑剔照顧孩子的方式,甚至還條列出詳細作法來要求爸爸照辦理,久而久之,陪伴與照顧孩子就變成媽咪要求的任務。某些全職媽咪甚至希望爸爸照著自己的方式去做,於是提醒演變成嘮叨,使爸爸感到不耐煩,覺得帶孩子沒有成就感,因而拒絕照顧。其實每個人帶孩子的方式不盡相同,媽咪不妨放手讓爸爸嘗試,若擔心可在旁邊觀察與溫柔提醒,而不是命令式的要求,如此一來,爸爸也能摸索出適合自己與寶寶的相處模式。

                      

3「不」+3「要」,化解吵架危機
夫妻是因為愛,才能一起攜手走到現在,漫長的相處過程中,或多或少會有衝突,即使吵架,也要有方法,使感情越吵越好。陳舒儀心理師提供夫妻面臨衝突時,必須秉持三「不」及三「要」的原則。

1不要翻舊帳
每次吵架都應針對該次發生的事件做討論,切忌再把過去的事情翻出來講,否則很難聚焦,甚至會被認為在計較與記仇。 

          

2不要指責與說教
無論家中有幾個孩子,爸媽所面對的問題永遠都不會相同,因此,絕對不要認為一個好爸爸或好媽媽必須如何做才對,如果總是用自己的想法要求對方,對方做不好或做不到就去指責與說教,使對方不太好受,也覺得自己不被尊重與珍惜,因此,盡量去看對方努力的模樣,而不是挑剔或埋怨。

3不要去比較
有時候在氣頭上,媽媽或爸爸總忍不住脫口而出:「我朋友的老公都會幫忙做家事!」或「我同事的老婆還不是在家帶小孩,都沒像妳一樣整天埋怨!」,這種將先生或太太拿來跟其他人做比較的方式是相當不明智的行為,每個人、每個家庭都有適合他們的生活方式,應該要接受並找出彼此間最能夠平衡的模式。

 

4要傾聽
當衝突發生之際,大家總是爭先恐後急著想要把自己的想法講出來,有時候還會打斷對方說話。其實傾聽才是化解衝突最好的方式,先冷靜聽對方想要表達的內容且不要急著去反駁,也許你會發現原來對方之所以這麼做是有原因。

5要同理
無論在家帶孩子或在外上班,都是一種工作與責任,兩者不能拿來做比較。有時候爸爸可能不太理解整天與小孩在一起是何種感覺,也較難同理媽咪的感受,故偶爾兩人可以在週末時互換角色,爸爸就能更理解媽咪的某些做法是有道理。

       

6要互相加油打氣
此原則相當重要,當彼此情緒都不好時,更應該多說感謝與加油打氣的話,孩子是兩個人才能生得出來,不要動不動就說:「快去幫你兒子換尿布」、「你女兒又在哭了」這種話,同時彼此更應時常回想相愛的過程,並且表達愛意,無論是給對方擁抱或準備對方喜歡的物品,都是一種鼓勵與支持的方式,唯有接受彼此的不完美,才能成為互補的模範夫妻。

         

陳舒儀
學歷: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美國南加州大學教育心理研究所碩士
經歷:國立&私立大學心理諮商中心心理師暨督導、信誼基金會親職教育部研究員、大專院校兼任講師、企業訓練、校園講座/工作坊主講人
現職:聯合心理諮商所資深心理師&諮商督導

   

採訪撰文/陳怡均
諮詢/聯合心理諮商所諮商心理師陳舒儀
模特兒/溫柔媽咪虹均、帥氣爸比舜彥
梳化/江文珊
攝影/新竹Doris愛寶貝攝影工作室

     

*更多內容請參考:【媽咪寶貝】2016年04月號。http://www.mababy.com/newkm/

*【媽咪寶貝】官方網站。http://www.mababy.com/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