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處方藥外盒標示不清、說明書敘述艱澀,許多民眾讀來霧煞煞。(圖/記者李佳蓉攝)
記者嚴云岑/台北報導
枯草熱是什麼?懷孕期素又有什麼作用?台灣藥品外盒漏警語,盒內說明書又像「教科書」,常讓民眾看了霧煞煞。食藥署為了兼顧民眾用藥安全與閱讀習慣,自今年起已陸續參考醫藥先進國家規定,針對非處方藥的外盒及說明書訂出統一格式,並將艱澀用語通俗化,新制最快將於2016年6月分批上路。
食藥署藥品組簡任技正祁若鳳表示,根據今年進行的「民眾用藥健康素養」調查發現,台灣有4成以上的民眾不仔細閱讀藥品外盒及藥袋資訊,另有35.6%的人無法完整說出藥品的用途、59%民眾說不出自己正在服用的藥品名稱,但在服用前充分取得藥品資訊,卻是確保民眾用藥安全的最重要一環。
因此,食藥署的非處方藥改版,將朝「看得到、聽得到、讀得懂」3大方向進行,除了規定藥商需將商品「不得使用族群」及「藥商諮詢電話」等重要資訊放在外盒最大面積處外,更規定外盒的字體不得小於7號字,盒內的說明書,亦應依順序列出品名、用途(適應症)、注意事項、用法用量等。
▼食藥署藥品組簡任技正祁若鳳。(圖/記者嚴云岑攝)
此外,食藥署更針對視障民眾或銀髮族設計語音閱讀的QR Code,目前暫定置於外包裝頂部的右上角,屆時長者只需用手機一掃,就能「聽」到重要資訊。
「在現行非處方藥中,許多使用資訊僅刊載在說明書中,民眾需在拆除原包裝後,始得獲得該資訊,不僅不利判斷使用,也容易造成消費糾紛。」祁若鳳說,明年6月的非處方藥改版,將從腸胃藥、感冒藥等市佔率較高的藥品優先實施,但藥局進口的舊包裝也無需下架,但新包裝若未依食藥署規定標示,將可依《藥事法》第92條,裁處3~200萬元的罰鍰,進口藥物若未依規定貼中文標籤,罰則亦同。
▼藥署祁若鳳簡任技正說明「藥品外盒改版」新規定。(影/記者嚴云岑攝)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