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記者潘以慈報導
夏日許多人透過游泳和戲水來消暑,但有些人戲水後,會發生耳朵脹痛、流膿、引發頭疼,被稱為「外耳炎」,也是俗稱的「游泳耳炎」。台大醫院新竹分院耳鼻喉科林怡岑醫師表示,游泳和戲水後,容易造成細菌、黴菌滋生,若耳朵有外傷,就容易感染,免疫力較差如糖尿病患者,可能引發嚴重感染。
▲戲水慎防耳進水 以免引發外耳炎(圖/健康醫療網提供)
耳朵構造由外而內,可分為外耳、中耳與內耳,而外耳和中耳有俗稱為鼓膜的耳膜相隔。一般而言,只要耳膜是完整的,外耳道的積水不會進入中耳和內耳。林怡岑醫師表示,臨床上常見用棉花棒或其他器械掏耳朵,造成耳道表皮損傷,而當游泳和戲水後,細菌、黴菌容易滋生,病菌就可能進入外耳道作怪,免疫力較差的病人,更可能造成嚴重感染。
若要防止耳朵進水,可用游泳專用耳塞避免,若是耳朵不慎進水,可以先嘗試將頭傾向進水耳朵的那一側,再做跳躍動作,大部分積水會自然流出。若外耳道仍有積水殘留,皮膚表皮泡水後腫脹,將變得更加脆弱,容易造成受傷,在利用棉花棒清潔時,必須更加小心,輕輕擦拭即可,可讓少許殘餘水分自然揮發,避免過度清潔。
若因耳朵進水出現腫脹,甚至疼痛後,建議應避免再次游泳、戲水或潛水,洗澡時也要小心再次進水,也應避免再利用器具掏耳朵。若症狀無法緩解,應盡早就醫,請醫師檢查外耳道是否腫脹發炎、外耳道內是否有異物殘留、或是黴菌感染,若有外耳炎情況,可透過耳滴劑或口服藥物治療。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資料來源: www.healthnews.com.tw/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