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藥署提醒,小朋友服藥嘔吐,可透過2點觀察是否需補服。(圖/達志/示意圖)
記者趙于婷/台北報導
家中有小孩的父母,總會遇到小孩生病吃藥嘔吐的事情,食藥署在臉書專頁「藥博士 正藥說」指出,若遇到小朋友吃藥嘔吐,家長可根據「服藥與嘔吐間的時間」、「嘔吐物中是否見到藥物」,來判斷小朋友是否有確實吃到藥物,若沒有就可補服。
食藥署表示,遇到小朋友吃藥嘔吐,第一要釐清小朋友目前的身體狀況,是因疾病而引發持續性的嘔吐,還是因為藥品本身很不好的味道而引發的暫時性嘔吐,如果是前者,小朋友因疾病影響而無法吞服藥物,建議家長可以帶孩子回到原醫療院所,與醫師討論是否能夠以其它劑型,如塞劑、打針等方式,替代口服藥物進行治療。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如果是因為藥物味道引起嘔吐,可以從「服藥到嘔吐發生的時間」及「嘔吐物中是否能看到藥物」來簡易初步判斷。服藥到嘔吐發生的時間保守估計可以15分鐘為基準,若小孩服用15分鐘內嘔吐,大部分小兒常見的症狀緩解型藥品皆尚未經由胃腸吸收,可以補服一劑,若補服一次後再次嘔吐,則不再補服。
另外,家長也可以觀察嘔吐物中是否能看到藥物,若小朋友服用的為口服錠劑,若在嘔吐物中可見未被消化的完整錠劑,可補服一劑;若補服一次後再次嘔吐,則不再補服。
食藥署也提醒,如果小朋友的感冒症狀已經改善許多,除了抗生素等須完成療程的藥物外,其他症狀緩解的藥品,如退燒藥、止咳化痰藥等,則不需補服。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