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搖飲是很多人的日常小確幸。(圖/Unsplash、Pexels)
文/康健雜誌、邱玉珍
第二型糖尿病正悄悄襲捲年輕族群!根據糖尿病衛教學會分析健保資料庫發現,2015至2020年間,20~39歲族群的糖尿病盛行率,在短短5年間增加近3成,顯示愈來愈多年輕人正陷入高血糖危機。糖尿病年輕化的時鐘,為何加速快轉?
過去普遍認為糖尿病是老人病,但近年研究顯示,發病年齡逐漸下移,愈來愈多年輕族群被診斷出第二型糖尿病。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歐弘毅表示,從近年健保統計資料發現,台灣糖尿病年輕化的速度,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快,而這樣的變化是過去從未見過的。
根據糖尿病衛教學會即將於今年7月發表的《台灣糖尿病年鑑》顯示,國內第二型糖尿病趨勢呈現「高齡化」與「年輕化」兩大高峰。其中,20至39歲年輕族群的糖尿病盛行率,從2015年的0.809%上升至2020年的1.041%,短短5年增加近3成,顯示糖尿病年輕化問題正在快速惡化。
糖尿病年輕化的3大關鍵原因
歐弘毅進一步分析指出,不僅年輕族群的第二型糖尿病病例快速攀升,連青少年也開始被盯上,6~19歲青少年的糖尿病盛行率,從2015年的0.076%上升至2020年的0.094%,5年間驟增23.7%,這意味著糖尿病已成為全國青少年的嚴重疾病威脅。
「糖尿病老年化趨勢反映人口結構的自然演變,但年輕化則涉及生活型態失衡,更令人憂心,」彰化基督教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醫師杜思德指出,在門診中,常見不少20、30歲的年輕人被診斷出第二型糖尿病,而他們往往有3個共同特徵:
‧ BMI(體脂肪質量指數)超過30
‧ 不愛運動
‧ 習慣飲用含糖飲料
糖尿病年輕化與現代年輕族群「少動多糖」的生活型態息息相關。根據杜思德臨床觀察,自從手搖飲盛行後,罹患糖尿病的青少年就開始上升,顯示含糖飲料很可能是導致該族群肥胖與高血糖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外,國內研究也發現,每天攝取超過500cc全糖飲料的青少年,BMI超過25的風險是不喝含糖飲料的4.9倍,凸顯長期飲用高糖飲品,對體重與健康的影響不容小覷。
如果1天改喝2杯3分糖飲料,糖分攝取量幾乎達到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每日上限。根據2010年涵蓋超過30萬人的國際調查,每天飲用超過1杯含糖飲料,罹患糖尿病的風險會比未飲用者高出26%。另一項2016年的研究則進一步證實,經常飲用含糖飲料與糖尿病前期及胰島素抗性之間,確實存在密切關聯。
年輕人為何忽略高血糖警訊?
杜思德分析指出,許多年輕人飲食不節制、攝取過量熱量又缺乏運動,長期易導致肥胖與胰島素阻抗,再加上對自身健康較為忽視,覺得自己年輕、身體不會那麼快出問題,等到有症狀時,病情往往已經發展一段時間。
臨床上,杜思德觀察到,許多年輕患者因為忙於工作,安排門診也經常臨時取消;即使領了藥,也未必依照醫囑規律服用,導致血糖控制效果不佳。值得注意的是,血糖若長期維持在高檔,會讓胰臟長時間處於過度運作的狀態,猶如機器日夜加班,久而久之不僅胰臟功能受損,也會對全身器官造成長遠的傷害。
香港中文大學內分泌學專家陳重娥教授在2025年亞洲糖尿病研究學會(AASD)會議,分享長期追蹤香港年輕糖尿病患者的研究成果指出,亞洲地區年輕型糖尿病患者比率明顯偏高,且多數人到院接受診斷時,病情已進展,合併心血管或腎臟併發症的風險也較高。
另外,陳重娥也發現,許多年輕患者在初期常遭誤診或延誤診斷,錯失早期治療時機,這與台灣部分患者因忙碌忽略病情、不規律服藥的情況有關。
事實上,糖尿病年輕化現象,正悄悄改寫下一代的健康命運。
40歲確診糖尿病,血糖不控制恐15年內洗腎
更令人憂心的是,年輕發病者因病程較長、血糖控制不穩定,反而比年長患者更容易出現各種慢性併發症與提早死亡風險。為何年輕型糖尿病更易出現併發症?歐弘毅解釋,40歲以前被診斷糖尿病,通常胰島β細胞功能惡化更快,併發症風險也更高。
「如果在40歲左右就罹患糖尿病,且血糖控制不佳,平均15年後,腎功能可能會開始惡化,甚至不到55歲就得面臨洗腎的風險,」歐弘毅提醒,這是一項重大的健康警訊,因為這類患者未來發生大血管病變、微血管病變、腎臟、視網膜與神經等併發症的機率,遠高於65歲才確診的糖尿病族群。
不只如此,歐弘毅引用健保資料指出,20至24歲確診糖尿病者的平均壽命,男性比同齡未罹病者短4.1歲,女性則短4.6歲。若在40歲確診,男性壽命減少2.4歲,女性則減少3歲;65歲才被診斷的患者,壽命幾乎不受影響。
此外,國外研究也指出,30歲即診斷罹患糖尿病的人,平均壽命比一般人減少14年。
搶救年輕人的健康!政府下修成人健檢年齡
面對糖尿病年輕化加速的趨勢,政府已積極啟動多項應對措施。自今年1月起,成人預防保健服務(成人健康檢查)篩檢年齡已下修至30歲,讓更多年輕族群能及早發現健康風險。同時也推動「CaReMe」整合照護計劃,根據患者病況、風險程度及生活習慣,提供個別化的照護建議與治療方案。
預防糖尿病,不能只是醫療體系的責任,也必須從每個人開始行動。歐弘毅提醒,血糖異常不是一件小事,一旦放任失控,傷害的不只是腎臟與心臟,還可能一點一滴吞噬你的生活品質與壽命,不能輕忽。
延伸閱讀: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