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位性皮膚炎出現嚴重搔癢時,可能會導致生活受影響。(示意圖/取自RF123)
記者張乃文/台北報導
異位性皮膚炎是台灣常見的皮膚疾病,但對於這個疾病,許多人卻不甚了解。醫師表示,異位性皮膚炎會出現嚴重搔癢,惡化因素可能是因為皮膚乾燥、塵螨或是刺激性物質等,但若未根據醫囑治療,聽信偏方或謠言恐導致病況加劇。有一名病友也是經歷各種偏方處置,最後才終於發現,生活中包括清潔用品,如使用肥皂洗手等,對他而言都是一種傷害。
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理事長朱家瑜在「世界異位性皮膚炎日」前夕,與許多專家舉辦衛教記者會。朱家瑜指出,異位性皮膚炎就是一種濕疹,特徵是慢性且反覆的皮膚病,以全世界的標準是慢性反覆6個月以上,好發在嬰兒期或兒童期,而5歲前發病的比例超過80%。
▲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理事長朱家瑜。(圖/記者張乃文攝)
▲異位性皮膚炎衛教記者會。(圖/記者張乃文攝)
朱家瑜指出,異位性皮膚炎常伴有慢性過敏等其他症狀,包括過敏性鼻炎、氣喘或家中其他人也有異位性皮膚炎的家族史等,但異位性皮膚炎是無法用單一病症或抽血檢查,就可直接診斷,需要根據病史及臨床表現綜合判斷。理事長說明,其症狀就包括全身粗紅疹,皮膚表面不是光滑狀,粗糙如犀牛皮般,也會嚴重搔癢。
惡化因素包括皮膚乾燥、環境、塵螨、蟑螂、灰塵或是接觸刺激性物質、布料、情緒壓力等。朱家瑜也說,事實上異位性皮膚炎大部分與食物較無關。
有一名病友在求學階段就確診異位性皮膚炎,當時他也曾用洗面乳不停洗臉,甚至使用封箱膠帶貼在臉皮睡覺,還曾聽信乩童的說法,前後歷經3次的民俗信仰,竟花了超過2萬元新台幣。後續才知道原來是自己對清潔用品、乳液種類、或飲食等需要有所選擇,藉由藥物治療及正確的生活照護,也已能控制異位性皮膚炎的情況,穩定生活。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