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籍看護工申請門檻擬放寬 民團憂「2後果」:恐看得到用不上

▲▼老人照護,長照,長期照護,高齡化,年長者陪伴。(圖/記者季相儒攝)

▲民團認為,應思考外籍看護人力如何和現有的長照資源結合。(示意圖/ETtoday資料照)

記者張乃文/台北報導

針對「廢除巴氏量表」議題,衛福部今(12)日與勞動部開會討論擴大適用,放寬原本表列12項的「免評項目」。民團則認為,巴氏量表一直是評估的其中一個管道,但應重視的是,如何將外籍看護人力與現有的長照資源結合,且人力足不足夠之外,一旦放寬標準後,可能會演變成最需要的被照顧者無法真正獲得需求,導致看得到卻用不上。

衛福部決議放寬原本表列12項的「免評項目」與勞動部今日開會討論擴大適用,衛福部長薛瑞元受訪表示,將討論看哪些身心障礙者可不用巴氏量表,拿手冊直接申請外籍看護,各個不同身障種類討論。中華民國身心障礙聯盟秘書長洪心平受訪時指出,疫情前,透過巴氏量表申請看護的等待期約為1個月,但現在等待3個月仍不見得有人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洪心平說,整體人力是否有這麼多外籍看護可提供大家選擇,這是需要進一步了解的,但目前大家都在搶人,長久以來卻沒想到,要如何把外籍看護的人力和本土長照資源結合。秘書長認為,即便放寬了,最後結果可能會演變成,因為外籍看護有勞動權,會選擇較好的工作環境,相較之下,那些最需要照顧或是家庭狀況最不好的案家,可能就無法得到照顧。

▲▼中華民國身心障礙聯盟秘書長洪心平。(圖/記者張乃文攝)

▲中華民國身心障礙聯盟秘書長洪心平。(圖/記者張乃文攝)

不過,這些問題的解方,洪心平坦言,從第一次開放外籍看護,就已經知道回不去,但高齡化是台灣本來就正在面臨的情況,若我們在育兒、家庭照顧等各方面需求,都倚賴外籍移工彌補,那更應該思考如何運用,因為有許多人是沒有受過職前訓練,但若要照顧這些程度最重、難度最高的對象,對於有照護需求的家庭而言是否合理?

「我們的長照2.0撒了近4百億,不就是要慢慢解決這些問題?」洪心平直言,應該去思考外籍看護人力如何和現有的長照資源結合,讓本來不得已而使用外籍看護的家庭,慢慢可以轉換使用現有長照體制,外籍人力可補充長照2.0不足之處,整體才有辦法解決愈來愈多的照護需求。

洪心平認為,這階段應開放的2種對象包括「照顧需求大到現行長照2.0無法負擔」和「照顧需求急迫但沒有願意接案的案主」,另一方面,要提升外籍看護進入台灣後,照顧所需的知能訓練,對雙方而言才是保障。

▲▼社團法人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陳筠靜。(圖/記者張乃文攝)

▲社團法人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陳筠靜。(圖/記者張乃文攝)

另外,「確診失智症被照顧者」將討論納入免評樣態,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陳筠靜則說,失智症在整體照顧歷程及負荷都又長又重,因此全日照對於部分家庭而言是很積極需要的一環,但失智相關資源長期面臨不均的情況。秘書長也表達擔憂,服務雖看似門戶大開,但是否所有人都能用得到,在媒合銜接上的情況,整體還需要積極規劃,希望真正能讓服務資源進得去,不是「看得到、用不上」。

不過,陳筠靜也指出,失智症申請本來就不只有巴氏量表這個途徑,還有CDR量表等。但秘書長也呼籲,失智族群不是只有失能,還有精神等狀況,需要通盤性的評估,還需多和醫界討論,由醫師評估是否有全日型照顧的需要,因此醫師的討論也相當重要。

陳筠靜說明,因為失智症的特性還有相關症狀較特殊,輕度就可能面臨生命風險,像是走失、居家安全、財務剝削、詐騙風險等,前期就可能非常明顯,但失智症等級不一定完全成正比,因此輕度家庭可能還是有全日型照顧需要,但「人力是個問題」。

陳筠靜強調,目前也遇到非常多失智家庭認為自己是「被選擇」的一群,外籍看護人力稀缺,就會考量照顧的難度等,相對來說,輕度失智症其實是較難照顧的族群,平均而言,失智症還有7成都是輕度、9成多還生活在社區,所以居家社區仍是主要活動場域,如何在社區中支持,一定要在資源上做更多的融合和教育。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