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沙門氏菌!營養師解析「4大細菌性食物中毒」:小心危險溫度帶

4大常見細菌性食物中毒。(圖/好食課提供)

▲營養師分享四大常見細菌性食物中毒。(圖/好食課提供)

記者趙于婷/台北報導

食物中毒事件頻傳,除了生食之外,各類型的食物都有中毒地雷!營養師指出,夏天是細菌性食物中毒的高峰,東西一沒存放好,就容易有細菌滋生,目前最常見的細菌性的食物中毒包括「腸炎弧菌、沙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和仙人掌菌」,要特別注意的是,7~65度間是危險溫度帶,因此沒吃完的食物最好放在7度以下冷藏保存。

好食課營養師何采璇指出,常見細菌性食物中毒中以「腸炎弧菌」最多,常見食品就是民眾耳熟能詳的海鮮,包括生鮮海產、魚貝類等,腸炎弧菌也喜歡住在這種溫暖的沿海地區,因此生鮮海產、魚貝類也就成為腸炎弧菌中毒的熱門食物,除了本身污染之外,接觸到交叉污染的食物,也有可能染菌造成食物中毒。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而「沙門氏菌」在生活中也不少見,第一時間會想到沒煮熟或有加生雞蛋的食品,但其實只要是富含蛋白質的食物都有可能發生,常見的發生食品包括「受污染的畜肉、禽肉、蛋、乳品等動物性食品及豆餡、豆製品」等高蛋白植物性食品。

何采璇進一步指出,豆製品、禽肉、畜肉、未滅菌的乳品也都有其蹤跡,另外蒼蠅、蟑螂等帶菌病媒如果碰觸到食物也會有二次污染問題,因此食物存放及調理的衛生環境相當很重要。

至於「金黃色葡萄球菌」主要是調理食品人員傷口感染菌並接觸食物所導致,常見在「沙拉、便當、麵包產品」等各項即時食品。何采璇說,這也是歷年來食物中毒案件數排行第二,存在於人體皮膚、毛髮、鼻腔等處,尤其是化膿性的傷口,所以如果餐飲業調理食品的人員手部有傷口沒充分包紮,又沒有戴手套,就容易導致食品污染。

另外,「仙人掌桿菌」也相當常見,常見食品包括米飯等澱粉製品及濃湯、肉汁、肉醬等肉製品,因此便當、學校桶餐皆是常見污染食品,發生原因多半是因為食物烹調一段時間後未妥善保存,放於室溫下讓灰塵、蒼蠅污染到而導致。

何采璇提醒,要避免食物中毒一定要注意「生熟食分開、徹底加熱、衛生清潔以及妥善保存」,多數菌只要煮沸15分鐘即可殺菌,即便是隔夜飯經冷藏後也要充分復熱,而7~65度間屬於危險溫度帶,是細菌大幅增生的溫度區間,因此沒吃完的食物最好放於7度以下冷藏保存,如果像是自助餐長時間放置食物,則要將溫度控制於65度以上,避免細菌滋生。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