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登記師也鬧人力荒!靠AI來緩解 輔助肺癌資料分析準確度達85%

▲▼國健署委託國衛院、台大醫院,開發AI導入輔助肺癌癌症登記與肺癌影像判讀。(圖/記者洪巧藍攝)

▲台大醫院影像醫學部心肺影像診斷科主任張允中說明開發AI導入輔助肺癌影像判讀。(圖/記者洪巧藍攝)

記者洪巧藍/台北報導

癌症登記資料登錄分析國人每年新發生癌症狀況,是癌症防治重要數據,台灣的相關資料完成率達到98%堪稱國際頂尖,但是相關資料登記欄位繁多且耗時,在醫院裡肩負這項工作的「癌症登記師」人力卻很吃緊。國民健康署與國家衛生研究院合作開發癌登AI輔助程式,今(28)日公布首波運用於肺癌成果,可以自動產出「診斷、癌症分期」等至少30個欄位,且準確度達到85%以上,今年預計將擴大應用於7種癌症。

國民健康署署長吳昭軍表示,台灣從民國68年起即推動癌症登記工作,藉由全國癌症新個案登錄,提供癌症研究與治療的重要參考數據,以瞭解國內癌症流行病學及趨勢變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然而,癌症登記項目欄位多達100多個,包含診斷、治療、風險因子等面向,醫院癌症登記人員為建構完整、正確的資料,需查閱病歷資料、登錄及重複校正,過程需花費許多時間。國健署便開始思考透過AI輔助來提升癌登效率並減少錯誤率。

▲國衛院癌症研究所研究員楊奕馨說明AI導入輔助肺癌癌症登記。(圖/國健署提供)

▲國衛院癌症研究所研究員楊奕馨說明AI導入輔助肺癌癌症登記。(圖/國健署提供)

主導癌登AI輔助程式開發、國衛院癌症研究所研究員楊奕馨表示,醫院血汗不止醫師、藥師,癌症登記師也很血汗,在新冠疫情爆發前,癌症登記師人數已經不夠。根據國外研究,一位病人的癌症登記資料平均需要45到90分鐘完成資料填寫,換算每人每天僅能處理5到10個案例,且這還不包含找病人等行政程序,整體都非常耗時費力;且國際趨勢朝向精準醫療發展,未來癌症登記欄位勢必會再增加。

國民健康署結合國家衛生研究院開發癌症登記AI輔助程式,已開發完成肺癌癌症登記報告。楊奕馨說明,與國內兩家醫院合作共4000多筆癌症資料,運用自然語言處理(NLP)技術擷取對應癌登欄位,在AI導入後可自動產出至少30個欄位,主要是最初期診斷、癌症分期等前端資料,準確度達85%以上。

楊奕馨指出,癌症登記師可以在填報時同步對照AI預測資料,形成人工和AI雙重覆核機制。而試辦醫院之癌症登記人員表示,每筆資料約可減少1-2分鐘的重複確認時間,減少癌症登記耗費時間;除了肺癌之外,預計今年將擴大應用於其他6項常見癌症。

▲▼國健署委託國衛院、台大醫院,開發AI導入輔助肺癌癌症登記與肺癌影像判讀。(圖/記者洪巧藍攝)

▲國健署委託國衛院、台大醫院,開發AI導入輔助肺癌癌症登記與肺癌影像判讀。(圖/記者洪巧藍攝)

在AI運用上,國健署也和台灣大學合作開發AI輔助程式協助判讀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協助進行複雜的肺結節標註與報告繕打作業。台大醫院影像醫學部心肺影像診斷科主任張允中說明,LDCT是細切連續影像,以64切的LDCT來說,需判讀約400張影像,相當花費人力和精神,尤其早期肺癌大多以微小結節表現,人工判讀不易。

張允中表示,該AI系統使用國外開放資料集來建模,但台灣肺癌特性與表現和國外不同,另使用台大醫院資料訓練,使用本土資料開發完成的輔助程式對肺結節偵測準確度可達85%以上,對於大於6mm的結節,準確度更超過90%,在導入試辦醫院使用時,以滿分5分進行評估,使用滿意度在15位放射線專科醫師當中達到4.5分。

吳昭軍表示,發展完成的AI輔助程式,將免費提供醫療院所使用,預計今年底前導入,歡迎各醫院主動聯繫。目前已完成北中南三區之3場推廣說明會,合計有110家醫療院所、367癌登人員與資訊人員參加。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