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3D器官列印」修復大體!北醫附醫完成4例皮膚、骨骼組織捐贈

北醫附醫今(19)舉辦器官捐贈宣導周開幕式。(圖/記者趙于婷攝)

▲北醫附醫今舉辦器官捐贈宣導周開幕式。(圖/記者趙于婷攝)

記者趙于婷/台北報導

根據統計,台灣目前有超過1萬名民眾,等候器官捐贈延續生命。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器官勸募暨移植中心林建和主任表示,一般家屬較難接受的皮膚、骨骼組織捐贈,北醫附醫也於111至112年共完成4例皮膚、骨骼組織的捐贈,另移植團隊也透過3D器官模型列印,在大愛器官捐贈手術後重新置入,完整捐贈者的大體。

台灣於民國76年6月19日頒布「人體器官移植條例」,為亞洲第一個有器官移植法律的國家,而此日也訂為器官捐贈紀念日。為了感念器官捐贈者及家屬的大愛精神,北醫附醫今(19)舉辦器官捐贈宣導周開幕式,邀請捐贈者家屬分享由淚眼不捨到忍痛決定的心路歷程,同時也邀請知名作家黃越綏女士擔任器官捐贈推動大使。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北醫附醫施俊明院長表示,器官移植不僅是醫院整體醫療品質的指標,更重要是延續捐贈者大愛,近兩年的疫情影響器官捐贈移植的推動,北醫附醫仍完成7例腎臟移植,包括6位大愛腎臟移植及1組活體腎臟移植,兩度完成單日2例腎臟移植,同時藉由大器捐勸募移植支援體系,轉介衰竭個案至友院,協助2人成功完成肝臟移植。

另外,111年起在北醫大創新創業教育中心協助下,移植團隊透過3D器官模型列印,在大愛器官捐贈手術後重新置入,完整捐贈者的大體;同時,針對外傷的捐贈者,也由遺體修復的專業團隊協助,讓家屬放下心中的罣礙。

22歲的陳家瓏於通勤途中車禍送至北醫附醫急救,經醫療團隊搶救並裝上葉克膜,但仍因腦部受損嚴重,救治機會微乎其微,家人一開始無法接受,守在加護病房外的母親更是焦急內疚,最後父母忍痛決定捐出他的心臟、肝臟、雙側腎臟、雙側眼角膜等器官,讓善良的兒子得以延續大愛,讓更多等候器官捐贈的病人。

台灣的器官捐贈推動長期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對此,黃越綏女士觀察,周邊親友對器官捐贈的態度,支持響應者略多於一旁觀望者,比例約為6:4,除了每個人自身觀念,家人的支持與否也是影響因素。而她也在身心安適的情況下,及早簽下同意書並與子女分享理念,因為「救人是好事」,器官捐贈是將大愛遺留人間,讓生命更有意義與價值。

關鍵字: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