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位性皮膚炎治療前後對比圖。(圖/鐘文宏醫師提供)
記者嚴云岑/台北報導
26歲的賴同學出生就受異位性皮膚炎所苦,症狀最嚴重時全身約9成的皮膚都發紅,劇癢難耐又持續脫屑,使用傳統抗組織胺和抗標靶藥物都無法控制,雖曾使用免疫調節劑治療,卻因肝指數上升停藥,直到接受新型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治療,終於去除皮膚病灶,至今2年未復發。
異位性皮膚炎被稱為最癢的疾病之一,患者形容病情嚴重時,皮膚到骨頭像是有上萬隻螞蟻在爬,加上紅疹與皮屑病灶,許多病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曾遭受異樣眼光。而根據統計,全台約有30萬名異位性皮膚炎患者,而10歲以上患者有38%病情易反覆發作,成長與學習都大受影響。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暨發言人、台北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 黃毓惠醫師表示,異位性皮膚炎是「皮膚屏障異常」和「免疫系統失調」的慢性疾病。
過去二十年來傳統治療對中重度患者效果有限,僅能改善3至4成的皮膚症狀。病人每天「奇癢難耐」,陷入「越癢越抓、越抓越癢」的惡性循環。就算只有10%的皮膚出現症狀,癢感也讓患者難以忍受。許多中重度患者因為皮膚脫屑、傷口流血體無完膚、失眠焦慮,也常受到周圍他人的異樣眼光,生理與心理壓力都相當龐大。
健保署自今年4月起將新型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擴大用於12歲以上異位性皮膚炎中重度患者上,醫學會也發布醫病共享決策,幫助病人找到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
黃毓惠說明,治療異位性皮膚炎目標以「病灶幾乎清零」或「癢感近乎消失」,幫助患者長期穩定控制病情。新型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每天只需要服藥一次,隔天就能立即止癢,2至6成病患能達到病灶幾乎清零,經一定時間穩定治療多數病患能達到預期目標。
健保將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納入給付,對病況嚴重病人是一大福音,特別口服用藥的方便性,可減少患者請假看診天數 、舟車勞頓往返醫院的時間與金錢,相當適合青少年、遠遊或需出差的病人族群。對於害怕打針的患者,也提供更佳選擇。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