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歲男腹痛超過3個月!檢查竟是罕病 醫護一看驚:沒看過這麼厚的

▲腹痛,肚子痛,拉肚子。(圖/記者李鍾泉攝)

▲有患者腹痛出現數月,檢查後才發現是罕見的瀰漫型的膽囊腺肌增生症。(示意圖/ETtoday資料照)

記者張乃文/綜合報導

一名30多歲的男性因為工作忙碌,導致腹痛出現仍忍過2、3個月不就醫,最後檢查竟是罕見的「瀰漫型的膽囊腺肌增生症」,甚至有不少醫護人員看過病人的超音波影像後,也都被嚇了一大跳,因為沒看過如此厚的膽囊壁。對此,醫師說明,雖說這與惡性腫瘤的相關性並不強,但因誤診可能性高,建議到院檢查治療較保險。

彰化秀傳醫院外科醫師黃漢斌提到,有一名30幾歲男性因為工作忙碌,忍耐腹痛好幾個月,直到後來檢查完畢確認是罕見的「瀰漫型膽囊腺肌增生症」。病人還向醫師表示,「每個看過我膽囊超音波影像的醫護人員,都露出被嚇一跳的表情!大家好像都沒看過那麼厚的膽囊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對此,黃漢斌說明,「膽囊腺肌增生症」 (ADM,adenomyomatosis) 是一種良性病灶,普遍認為與慢性膽囊發炎相關,其特徵是黏膜上皮肥大,內陷到增厚的肌層間隙中,形成「黏膜內憩室」。普遍以3種形式表現,包括節段型(segmental)、基底型(fundal)及較少見的瀰漫型(diffuse)。

不過,「膽囊腺肌增生症」(ADM)是否會隨時間癌化,目前仍有爭議。黃漢斌說,根據現有證據,ADM不能被視為「癌前病變」,只是仍有多篇文章提出「膽囊癌」起源於ADM,通常是發生在「節段型」ADM的機會較高。,其他類型的ADM,包括「基底型」和「瀰漫型」,則與膽囊惡性腫瘤沒有很強的相關性。

▲▼醫師提到,這類型膽囊腺肌增生症雖與惡性腫瘤無高度相關,但仍要檢查治療。(圖/醫師黃漢斌提供)

▲醫師提到,這類型膽囊腺肌增生症雖與惡性腫瘤無高度相關,但仍要檢查治療。(圖/醫師黃漢斌提供)

黃漢斌提醒,隨著影像學技術的發展,ADM的術前診斷率雖有提升, 但誤診的可能性仍大,又因為「膽囊癌」預後差,整體5年存活率低於5%,且好發於年長女性。醫師提到,慢性結石性膽囊炎為高風險因子,建議60歲以上女性出現「膽囊結石」和「節段型」ADM時,還是要手術治療。

黃漢斌指出,ADM的罹患率,男女比例差不多,50歲以後發病率增加;但ADM通常無症狀,即使沒有合併膽結石也可能會以腹痛或膽絞痛表現。醫師強調,「無症狀」的ADM雖不需要手術治療,但若對「膽囊癌」的可能性有任何診斷疑慮,膽囊切除也是合理的,至於「無症狀」、「未接受手術」的ADM,建議至少每6個月接受抽血及腹部超音波追蹤。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