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殺手—骨質疏鬆症 !醫師籲高危險群及早做DXA檢測 遠離低骨密危害

▲▼骨質疏鬆,雲端保健室,DXA檢測。(圖/翻攝自影片)

▲骨質疏鬆盛行率高,低骨密度成為威脅國人健康的無聲殺手。(圖/翻攝自影片,下同)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高齡化社會中有許多「新慢性病觀念」不容忽視,「三高一低」正是近年健康保健議題中一再被提及的內容,國人普遍對「三高」有高度警覺性,不過「一低」的危害卻不亞於三高,低骨密(骨質疏鬆)就如同無聲殺手,正默默威脅著國人的健康。《ETtoday雲端保健室》就由資深醫藥記者洪素卿、奇美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陳柏蒼、營養師夏子雯一同討論骨質疏鬆對人體造成的危害,以及預防骨鬆的重要關鍵。

▲▼骨質疏鬆,雲端保健室,DXA檢測。(圖/翻攝自影片)

主持人劉姿麟在節目開頭便點出骨質密度低,其實在許多年長者身上都有發現,她也表示,其實只要過了35歲,無論男女都有可能引發骨質疏鬆症狀,根據《2021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台灣成人骨質疏鬆症防治之共識及指引》的資料顯示,台灣大約有三分之一的婦女在一生中會發生一次脊椎體、髖部或腕部之骨折,男性也約有五分之一的風險。

資深醫藥記者洪素卿提到,研究指出停經後的女性兩位就有一位患有骨質疏鬆,且女性比例高於男性,而現今衛教資訊發達,國人對三高的關注度提升,洪素卿也呼籲,骨鬆盛行率高、也是國人不容忽視的健康隱患,109年健保資料發現,被診斷出骨鬆的患者已經有六成發生過不自知的骨折,而骨鬆一旦發生跌倒或骨折,就有可能導致失能風險。

▲▼骨質疏鬆,雲端保健室,DXA檢測。(圖/翻攝自影片)

奇美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陳柏蒼表示,骨質從35歲高峰後便會開始流失,骨質密度流失後就會容易導致骨折,陳柏蒼也提出骨質疏鬆判斷依據,正常骨骼的骨密度T值會大於等於-1、骨質疏鬆的骨密度T值則小於-2.5。洪素卿補充,骨鬆性骨折的好發部位通常會位於脊椎、大腿股骨、手臂肱骨、大腿髖部等,尤其是骨質密度低的狀況下,在生活中很容易因為不經意的日常動作就導致骨折,而骨鬆性骨折一旦發生髖骨骨折,會導致不能自理、長期臥床等失能狀況,一年的死亡率甚至高達20%。

▲▼骨質疏鬆,雲端保健室,DXA檢測。(圖/翻攝自影片)

▲▼骨質疏鬆,雲端保健室,DXA檢測。(圖/翻攝自影片)

除了高齡者容易罹患骨質疏鬆,陳柏蒼強調停經婦女也是「原發性骨質疏鬆」的高危險群,而罹患癌症或是有內分泌失調如甲狀腺疾病、糖尿病、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患者,以及生活習慣不佳(有抽菸、喝酒習慣)的人,也會有「續發性骨質疏鬆」的狀況,陳柏蒼提醒,「駝、矮、痛」有可能就是骨鬆徵兆,如果有這些徵兆,就建議到醫療院所做DXA標準骨質密度測量,檢測時間僅需約5分鐘,陳柏蒼進一步說明,罹患骨質疏鬆的患者大多數時候皆為無感狀態,感受到這個疾病帶來的傷害時,通常都已經是骨折發生後,因此骨鬆也被稱為「沈默的殺手」。

▲▼骨質疏鬆,雲端保健室,DXA檢測。(圖/翻攝自影片)

營養師夏子雯說到,除了日常的鈣質補充之外,咖啡因的攝取量也需要注意,單寧酸會抑制小腸吸收鈣質,甚至會利尿、加速鈣質流失,陳柏蒼針對骨鬆預防也給出建議,除了營養的攝取,適量的肌力訓練和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更是關鍵,如家中有長者,環境中的預防也相當重要,地板濕滑、燈光不夠明亮⋯⋯等,都隱藏了跌倒風險。

▲▼骨質疏鬆,雲端保健室,DXA檢測。(圖/翻攝自影片)

面對「一低」危害,預防勝於治療是不變的道理,如果身為骨質疏鬆高危險群,或出現疑似骨質疏鬆的症狀,陳柏蒼呼籲應及早接受DXA骨質密度檢測,若確診骨鬆則及早治療,避免讓骨鬆性骨折及相關併發症影響健康及生活品質。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