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嚴云岑/台北報導
台北榮總今日發布研究為以「聚焦式超音波」治療頑性癲癇患者,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癲癇科主任尤香玉帶領團隊進行為期一年半臨床研究,證實可將超音波能量安全地聚焦到癲癇發作點,同時觀察到生理訊號改變,相關結果已於今年1月發表在癲癇頂級期刊「Epilepsia」。目前也進入第二期收案,希望在3~5年內能將研究結果嘉惠於癲癇病患上。
▲將事先完成之腦部影像,利用導航探針與病人頭部完成定位。(圖/台北榮總提供)
癲癇發作源自於腦部不正常放電,已開發國家每年10萬人中有50人發病,而開發中國家則高達100人。癲癇患者中約有20-40%屬於對藥物反應不良之頑性癲癇。根據109年的統計,台灣頑性癲癇病患列入身心障礙者將近5000名,大部份需要家人照護,承受發作伴隨的不適及意外風險,對於個人及家庭都造成巨大且長期精神、經濟的影響。
▲將聚焦式超音波探頭放置於已規劃好的治療範圍,持續五分鐘。(圖/台北榮總提供)
台北榮總癲癇團隊使用「低強度聚焦式超音波脈衝」技術,在無輻射暴露、無出血前提下讓能量傳過頭顱,達到調節或阻斷大腦特定區域之神經傳導訊號,阻斷癲癇症狀。團隊已於109年10月完成6位年齡介於18歲至20多歲的頑性癲癇患者收案,另於110年9月第二屆聚焦式超音波神經調控研討會及110年11月的第七屆國際聚焦式超音波線上研討會發表結果。
研究結果除觀察到腦電波訊號於治療前後變化之外,部份受試者也出現腦波頻譜改變的情形,但受限於此先導試驗觀察期的限制,仍需要後續更多受試者參與試驗來優化治療參數。不過,在這項試驗中證實其可安全地投射聚焦式超音波能量到適當的腦內位置,並獲得治療程序上的調整依據。
▲第一期臨床試驗施作過程。(圖/記者嚴云岑攝)
北榮團隊在110年5月及7月分別獲得IRB與TFDA核准後,現在已經開始下階段試驗收案,希望能擴大受試者規模及觀察時間,來確認治療效果並作為日後治療參數的基礎。
尤香玉提到,相較於侵入性較低的其他神經調節技術,如經顱磁刺激,經顱直流電刺激和三叉神經刺激,因空間解析度差,不具專一性或腦部穿透力小,效果也處處受限。低強度聚焦式超音波脈衝同時具備安全性與精準性,可針對深部病灶治療頑性癲癇,將是未來治療癲癇可行的治療方式,希望在3~5年內能嘉惠於病人身上。
在該項治療中,患者不須麻醉,僅需坐在手術以上,讓醫師將「導能罩」以光學導航方式轉移到想要治療的位置,之後再開啟能量,將超音波經頭骨傳到腦中,治療時間小時30分鐘。
目前研究團隊已進入第二期臨床試驗收案階段,總計收案12人,目前已有4人報名。只要癲癇一個月發作3次以上,不適合開刀或腦部不適合植入其他電極的患者,都符合收案條件。初步研究顯示有50%以上病人每月會減少2~4次兩次癲癇發作,透過神經調控也能讓癲癇發作強度達到50%減少。
▼研究團隊合影,圖中為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癲癇科主任尤香玉。(圖/記者嚴云岑攝)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