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指出,牙周炎一旦發生,就很難完全治癒。(示意圖/取自pixabay)
記者楊晏琳/綜合報導
牙醫師柯佩伶時常在粉絲專頁衛教各種牙齒小知識,針對「牙周病」的判斷標準及相關檢查,她也分享自身臨床經驗,並加碼3種牙周病自我覺察方式,包括牙齦是否常流血、牙結石生長有無較快等。建議民眾平時多加注意口腔衛生,以利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柯佩伶在「牙柯醫生」指出,牙齦炎跟牙周炎都屬於牙周病;不過一般醫病溝通時,所說的牙周病指的就是牙周炎。她也說明臨床上醫師判斷牙周病的標準,利用「牙周囊袋」進行檢測,就可進行判別。
如何利用牙周囊袋判斷是否有牙周病?柯佩伶說,臨床上會用牙周探針,放入病人牙齒周圍,探測牙周囊袋深度,一般5mm以下算正常值,若超過5mm,表示該區可能有牙齦發炎腫脹或是牙周骨頭流失的情形。
柯佩伶接著說,若牙周囊袋因骨頭流失變深,則定義為牙周炎;並強調,單純只有牙齦腫,算牙齦炎,牽涉到骨頭流失,才算牙周炎,若判斷有牙周炎,則會建議進行牙周治療。
牙周炎治療的關鍵步驟在於測量牙菌斑分佈,柯佩伶提到,除了紀錄全口的牙周囊袋深度以外,也會需要紀錄牙菌斑的分佈。醫師會在病患牙齒塗上牙菌斑顯示劑(一般最常見是桃紅色),漱口後,牙齒上有殘留紅色處,就是牙菌斑附著,平常沒有刷乾淨的地方。
▲柯佩伶利用插畫方式說明牙周囊袋測量示意圖。(圖/柯佩伶醫師授權提供)
柯佩伶也分享牙周炎的3種自我覺察方式:
1. 牙齦經常流血,可能表示口腔衛生待加強,相對容易演變為牙周炎。
2. 牙齦常流血或紅腫,也可能表示身體免疫力相對低下,或發炎反應比較嚴重,包括熬夜、抽菸等,都是牙周炎的危險因子。
3. 牙結石生長較快,也是一個徵兆。也許代表口腔衛生不夠好或口內細菌較多。
柯佩伶表示,若有以上狀況,可以就近找牙醫師幫忙做臨床口內牙周囊袋檢查,輔以X光檢查,來判斷是否有牙周炎;她也提醒,牙周炎患者經過牙周治療後,仍要在3個月內定期回診,否則會有復發之虞。
「牙周炎一旦發生,就是難以完全治癒的,只能像慢性病一樣做好控制,讓其停止惡化。」柯佩伶解釋,牙周骨頭一旦流失,就很難再自行長回。若拖到牙齒開始搖動,往往代表流失非常嚴重,只能拔掉。
但流失不嚴重時,也可經由牙醫師評估,透過牙周再生治療幫助骨頭長回。不過柯佩伶說,術後骨頭生長狀況因人而異,通常較難完全長回原本的樣子。「牙周炎可以說是牙齒的隱形殺手,更完全符合預防勝於治療這句話,所以平日裡一定要注重口腔衛生,定期回診檢查喔!」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