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蛀牙和牙周病的細菌種類不同,因此難以存在於同個口腔中。(圖/取自免費圖庫PhotoAC)
記者楊晏琳/綜合報導
你曾聽過「沒蛀牙的人,比較容易有牙周病」這種說法嗎?牙醫師指出,之所以有此一說,其實是因蛀牙和牙周病兩者的細菌種類不同,彼此間會相互競爭,因此難以存在於同一個口腔中。
牙醫師劉立德在「Dr.劉立德|美齒立得,美學植牙專家醫師」說明,之所以會有這種說法,主要是因口腔中的細菌可分成2大種類;由於蛀牙和牙周病的細菌種類不同,兩種菌叢會競爭,才難以存在同一個口腔中,「細菌王不見王。」
但劉立德也說,自己也很常碰到沒蛀牙的人,以為牙齒很健康,就長年沒看牙、洗牙,等到感覺口腔不舒服時,就很容易被發現有牙周病,「所以建議大家至少每半年要洗牙一次。」
「不過容易蛀牙或容易有牙周病,也可能隨著體質變化而改變!」劉立德說,年輕時比較容易蛀牙,但年紀大了卻變成有牙周病,都是有可能的。因此,若想避開兩大細菌的攻擊,培養良好的口腔清潔習慣很重要,有任何症狀也應及早治療。
▲醫師建議,每半年都應定期洗牙一次。(圖/取自免費圖庫Pixbay)
儘管定期洗牙非常重要,不過牙醫師柯佩伶也曾指出,並非人人都能直接洗牙,像有特定心臟瓣膜疾病或狀況的人,需事前服用抗生素才能洗,否則將有生命危險,要多加留意。
柯佩伶指出,根據美國心臟協會AHA指引,若心臟瓣膜有特定情況,在進行「侵入性牙科處置」前,需服用預防性抗生素,否則可能引發「細菌性心內膜炎。」
柯佩伶解釋,細菌性心內膜炎是指心臟瓣膜或心臟內膜遭細菌感染,隨著血液擴散到全身器官與組織的情形,若不及時治療,恐有生命危險。
柯佩伶也整理5種心臟瓣膜疾病或特定情況:
1. 有人工心臟瓣膜。
2. 曾經有過感染性心內膜炎病史(表示本身為高風險群)。
3. 心臟移植後,有瓣膜方面問題。
4. 先天性心臟病,沒有修補過或是修補不完全。
5. 先天性心臟病已修補完成,但仍在術後6個月內。
柯佩伶指出,上述5類人在接受牙科侵入性處置前,皆需服用針對某些身體特殊情況,事前或術後使用的抗生素,以預防細菌性心內膜炎的情況,且應於事前半小時~一小時服用。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