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預防惱人蟲蟲危機--疥瘡 正確用藥+注重衛生為不二法門

▲常見的皮膚病-疥瘡,好發於群居生活場所,患者皮膚或有紅腫、丘疹與搔癢等症狀。(圖/記者沈繼昌翻攝)

▲常見的皮膚病-疥瘡,好發於群居生活場所,患者皮膚或有紅腫、丘疹與搔癢等症狀。(圖/記者沈繼昌翻攝)

記者沈繼昌/桃園報導

常見的皮膚病-疥瘡,因皮膚處常有搔癢、丘疹或紅腫,甚至長在隱密部位,常讓患者羞於啟齒,更不願就醫,北榮桃園分院感染管制室護理師田旻欣指出,疥瘡由「疥蟲」寄生於皮膚引起的傳染性皮膚病,好發於群居生活場所,譬如家庭、學校、醫院、安養院、工廠、軍營等處,建議患者要及早配合醫師
治療、注重個人衛生,才是治療的不二法門。

一般感染疥瘡,主因疥蟲及其排泄物會讓人體產生過敏反應,皮膚會出現紅斑、丘疹、水皰與搔癢等症狀,尤其在夜間睡覺時搔癢會加劇,常讓人難以入眠。初次感染者不會馬上出現症狀,潛伏期約二至五週,此後才慢慢出現皮膚發疹與搔癢等症狀,但若為二次感染患者,其症狀約一至四天即會出現。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常見的皮膚病-疥瘡,患者皮膚或有紅腫、丘疹與搔癢等症狀。(圖/記者沈繼昌翻攝)

▲常見的皮膚病-疥瘡,患者皮膚或有紅腫、丘疹與搔癢等症狀。(圖/記者沈繼昌翻攝)

據北榮桃園分院感染管制室護理師田旻欣表示,疥蟲喜歡在指縫、腳踝、手掌、手腕、腋下、臀部、肚臍周圍、生殖泌尿部位等皺摺處生長,頭部或顏面部較少受到侵犯,不過2歲以下或免疫不全者可能會侵犯頭或顏面。疥瘡感染分為一般疥瘡與較嚴重結痂型疥瘡,又稱為「挪威型疥瘡」。結痂型疥瘡皮膚表現會出現厚痂皮疹子,內含大量疥蟲與蟲卵。因患者身上疥蟲寄生數量較多,且疥蟲會掉落在衣服、床舖與環境表面上,傳染力較強。感染結痂型疥瘡患者必須盡速進行治療,以避免造成群聚感染。

田旻欣解釋,疥瘡接觸感染者或接觸感染者使用如衣物、床鋪、毛巾等為船團靜,不過疥瘡並非法定傳染病,治療過程並不困難,不必逐案通報,但如有群聚或異常疫情,縣市衛生局均會主動通報,以免造成大範圍感染。

一般疥瘡治療與預防相關措施如下:
1,若家中有感染者建議家人與同住者或親密接觸者須同時接受治療,避免相互傳染。疥瘡藥物治療期程,建議經皮膚專科醫師臨床診斷確定不具感染性,得以解除隔離或防護措施。
2,用物盡量採拋棄式,避免重覆使用,不與他人共用。
3,感染者使用過被服、布單織品應避免抖動,且需與未感染者分開處理清理。感染者使用過的床被單、衣服須用60度C熱水洗滌並以高溫乾燥,直至感染者完成治療。無法清洗或乾洗布單、被服,應密封於塑膠袋內靜置至少一週後再處理。
4,照護疑似或確認疥瘡感染病人,除依循標準防護措施外,須增採接觸隔離措施。

北榮桃園分院院長盧星華強調,秋冬之際空氣乾冷,皮膚敏感容易產生搔癢症狀,若感染疥瘡、搔癢難耐,誤以為是皮膚乾燥所引起,特別提醒,若發現皮膚有可疑症狀不要輕忽,儘速找皮膚科醫師診治,若被診斷出感染疥瘡,只要配合專業治療、正確用藥與注重個人清潔衛生,完全治癒並非難事。切忌不要隱瞞,防範措施需大家共同努力執行才能有效預防。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