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提到,要想預防大腸癌,保持運動習慣是重要的一環。(圖/Pakutaso)
記者張乃文/綜合報導
根據國健署公布107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大腸癌已連續13年成為癌症之王,發生人數第一名。讓不少人擔憂,究竟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遠離大腸癌威脅? 醫師公布「4大生活習慣」日常就要好好養成,像是飲食部分一定要特別留意,尤其是到了某個年齡所做出的選擇,會影響到50歲的你。
台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邱瀚模在《健康2.0-名醫觀點》分享,很多民眾會詢問,「有沒有什麼好的生活習慣可以減少大腸癌威脅?」對此,他也提供4大方向給大家參考;首先,一定要保持「運動習慣」,一週維持三次且每次三十分鐘以上。醫師提醒,其實不用非常激烈的類型,光是走路30分鐘就可以預防。
邱瀚模提到,第二是要「戒掉抽菸」,已經有許多文獻告訴我們,抽菸沒有任何好處,「除了你自己說這樣比較放鬆」;第三「維持好的體態」醫師說,這時可以拿出身分證看一下,自己跟當兵或結婚時,臉型跟長相有沒有不一樣,如果發現不太相同,就要當心是不是有造成過胖的問題。
▲醫師指出,花椰菜等綠色蔬果,是抗發炎的好食物。(圖/Pixabay)
邱瀚模接著提到,「飲食習慣」也要好好養成,平時可多攝取抗發炎食物,如:花椰菜、薑黃、葡萄、藍莓等;盡量少吃的食物則是加工肉品,像是紅肉、燒烤等,都是造成大腸癌的元兇。醫師提醒,40歲時的飲食,就會影響50歲後可能有的風險,因此越早養成好習慣,也對身體越有益處。
邱瀚模指出,根據歐洲大規模研究顯示,假如上述4個生活習慣都做到了,相較於1個都沒做的人,「大腸癌風險可降20-30%。」
針對大腸癌的預防,邱瀚模先前也曾強調「篩檢」的重要性,過去臨床透過篩檢找到的大腸癌,有50%為零期及一期,該階段將近100%不會有任何症狀或出血,「就算沒有流血還是要做篩檢」,切勿一廂情願認為有流血只是痔瘡;再者則是即使沒有任何症狀,但年紀到了依舊要去篩檢,因為大腸癌早期沒有症狀。
至於常聽到的大腸癌會有「大便形狀」及「顏色」改變就要小心的警示,邱瀚模也曾解釋,形狀會改變原因可能是蠕動速度、生活習慣或睡眠不足造成,因此這並非最好的判斷方式。
邱瀚模說,以顏色而言,第一、鮮血,尤其是沒做過任何篩檢及大腸鏡的人,50歲以上大腸癌風險就會增加,因此排便完若觀察到馬桶有鮮血,千萬不要覺得單純是痔瘡引起,這種情況下最好趕快安排檢查。第二、暗黑色,他叮嚀,有時離肛門較遠的大腸癌,如:升結腸或盲腸,未必會出血到讓你可直接判斷,因此也一定要留意。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