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有血「是痔瘡or大腸癌」?台大醫1招教你分辨

上廁所,便祕,便秘,尿尿,馬桶,脫褲子。(示意圖/記者林緯平攝)

▲衛生紙上有血,不禁讓人多疑究竟是痔瘡還是大腸癌呢?(示意圖/記者林緯平攝)

記者李佳蓉/綜合報導

根據國健署公布107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十大癌症發生人數第一名就是「大腸癌」,已蟬聯13成為癌症之王。發生機率高也讓許多人因「擦屁股有血」,擔心自己可能是痔瘡甚至罹大腸癌而就診。對此,醫師邱瀚模提出一個「最重要的辨別因素」。但他也強調,因腸癌零期、第一期有將近100%沒有任何症狀、無出血,因此定期篩檢很重要。

台大醫學院內科臨床教授、台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邱瀚模在《健康2.0-名醫觀點》頻道中指出,臨床上大腸癌最常見症狀「就是馬桶有血」,在手機不發達年代,有患者會拿著染血衛生紙就醫,血漬從紅放到發黑;現今患者則是直接拍馬桶裡或是衛生紙上的血色,關心出血究竟是大腸癌還是痔瘡。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邱瀚模指出,其中很重要的考量因素「就是年齡」,他舉極端例子,若是發現孩童排便後出血,第一時間想法為「肛裂」機率較高,不會想到是大腸癌;反觀若是50、60歲以上成年人發生出血,就得思考「會不會是痔瘡外的問題」。

邱瀚模解釋,痔瘡通常與久坐有關,不運動也是大腸癌的重要成因,但也不會斷言「有痔瘡就比較容易有直腸癌」。千萬別誤以為中年後有痔瘡流血,就不會得大腸癌。

大便有血「是痔瘡or大腸癌」?台大醫教你1關鍵點分辨。(圖/截自《健康2.0》YouTube)

▲醫師指出,有痔瘡並不代表不會得大腸癌。(圖/截自《健康2.0》YouTube)

另外,邱瀚模也強調篩檢重要性,過去臨床透過篩檢找到的大腸癌,有50%為零期及一期,該階段將近100%不會有任何症狀或出血,「就算沒有流血還是要做篩檢」,切勿一廂情願認為有流血只是痔瘡;再者則是即使沒有任何症狀,但年紀到了依舊要去篩檢,因為大腸癌早期沒有症狀。

至於常聽到的大腸癌會有「大便形狀」及「顏色」改變就要小心的警示,邱瀚模也曾解釋,形狀會改變原因可能是蠕動速度、生活習慣或睡眠不足造成,因此這並非最好的判斷方式。

邱瀚模說,以顏色而言,第一、鮮血,尤其是沒做過任何篩檢及大腸鏡的人,50歲以上大腸癌風險就會增加,因此排便完若觀察到馬桶有鮮血,千萬不要覺得單純是痔瘡引起,這種情況下最好趕快安排檢查。第二、暗黑色,他叮嚀,有時離肛門較遠的大腸癌,如:升結腸或盲腸,未必會出血到讓你可直接判斷,因此也一定要留意。

肝膽腸胃科醫師錢政弘也呼籲,國人的大腸癌平均發生在66歲,一般建議50歲以上國人每2年要做一次糞便潛血篩檢;至於大腸鏡則是50歲以上者要做一次,有大腸癌家族史於40歲時就得進行,大腸鏡檢查結果正常者可5年後追蹤,若檢查有息肉的話,則要視息肉的類型、大小及數量,約1~3年後再追蹤檢查。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