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800萬人上榜!醫揭「1個懶惰習慣」很要命 每天15分鐘多活3年

黃軒醫師

黃軒醫師 黃軒

醫學博士。榮獲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第12屆(2012)大學傑出校友。是一名重症醫療專業醫師,是一名古文詩賦愛好者,是一名專欄作家。著有《肺癌診治照護指南》、《生命在呼吸之間:胸腔科病房的真情故事》等作品。

滑手機,阿宅,宅女,過年追劇,玩手遊。(圖/記者李佳蓉攝)

▲每天下班只想在家耍廢,早已忘記上一次運動是什麼時候了嗎?(示意圖/記者李佳蓉攝)

文/黃軒醫師

在台灣,犯下這種不良行為的人,至少有800萬人!這不良行為除了增加死亡率外,也會使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的風險加倍,並增加了大腸癌、高血壓、骨質疏鬆、憂鬱症、焦慮等風險。

這不良行為,就是「不運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青壯年占多數」

台灣學者研究早已指出,最常運動的是在校學生、只要離開校園後,大部分的上班族,就不再有規律的運動了!一直到步入中老年時,才又想到要多運動。

所以,不規律運動的族群,青壯年是佔了多數,他們年紀「介於25~50歲」,也就是上班族,勤奮工作的時段。這些青壯年,每8人中只有1人有運動習慣而已。

「運動的定義」

運動的定義,就是刻意在休閒時間去運動,而不是指在客廳、或工作場所走動而已。青壯年上班族不愛運動,可能是汽機車、交通工具太方便了,少有走路的機會了。

一般而言,成人只要每週運動累積達150分鐘、兒童每日運動累積60分鐘,就能有足夠的運動量,建議成人每天運動30分鐘,可分段累積運動量,效果與一次做完一樣。

▲▼示意圖,憂鬱,憂鬱症,醫生,治療,看診,自殺,輕生,壓力,壓抑,生病,健康,焦慮,性侵,害怕,恐懼,受傷,身心(示意圖/123RF)

▲不運動容易罹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年輕化的趨勢也日漸嚴重。(示意圖/123RF)

為什麼青壯年,運動很重要?

「疾病年輕化」

在15年前60歲以上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占了9成,60歲以下的僅有1成,但在這15年間年輕人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案例越來越多,60歲以下的暴增到5成,等於在心血管患者中有一半都是屬於青壯年患者,3、40歲的年輕病患愈來愈多。

從健保署統計顯示,國內20歲以下的第二型糖尿病患人數較10年前增加1成1,20至40歲者則增加3成2,可見得糖尿病年輕化的趨勢有多嚴重了。

「癌症年輕化」

國健署去年年底的統計,20歲到39歲新增癌症人數,有在逐年增加,從2000年到2014年,成長率就超過15%。而其中又以大腸癌的年輕發病者最多,臨床上不乏有20多歲的年輕人被診斷出大腸癌的病例。

台灣有800萬人不運動,這已經是吸菸人口的2倍,推估每年約有7000人因沒運動導致生病後死亡。而依2019年的資料,規律有運動的人只佔了台灣人口34.6%而已!世界衛生組織早已指出不運動,已成為影響全球死亡率的第4大危險因子,每年有6%的死亡率與身體不運動有關,僅次於高血壓(13%)、菸品使用(9%)及高血糖(6%)之後。世界上約60~85%的成人過著不運動生活,有2/3的兒童身體活動量不足,未來都將影響健康並造成公共衛生問題。

▲▼ 運動衣。(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想要延年益壽,保持運動習慣很重要。(示意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年輕人你要命,就得運動保命」

研究顯示,每天運動15分鐘,可以延長3年壽命,死亡率降低14%。

許多上班族,時常抱怨沒時間或空間運動,國民健康局製作15分鐘「上班族健康操」,不受場地、服裝的限制,每天上、下午各跳15分鐘健康操,可消耗100大卡的熱量,持續1年,約可減少4公斤,不但消耗過多熱量,還能促進身體健康。

「運動,是良藥」

運動是良藥,身為醫師我開給病人的處方,都包括交代病人每天至少快走運動15分鐘,因為能抽出15分鐘,把運動當成優先要務,就能促進健康。一個人或一種疾病,要減少死亡率,不要只有每天吃藥而已,而是天天都得運動,更何況是未病的青壯年,這是保命的行動,你做不做呢?

本文經授權轉自:黃軒醫師《年輕上班族,這行為很要命,你不在乎嗎?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