蕁麻疹VS.濕疹「4招初步自我判斷」 久拖沒好恐是癌症或內科疾病

癢,皮膚炎。(示意圖/達志影像)

▲濕疹、蕁麻疹發作起來搔癢難當。(示意圖/達志影像)

出處/康健雜誌 文/陳蔚承

濕疹、蕁麻疹發作起來搔癢難當,非常惱人,雖然這種皮膚問題是常見的皮膚疾病,但如果不就醫治療或久治不癒,也要特別注意,恐怕是癌症或內科問題。

蕁麻疹VS.濕疹 4招初步自我判斷


蕁麻疹和濕疹雖然都會產生劇烈癢感,但在醫師眼中,這兩者完全不同。林口長庚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陳偉迪和志勛皮膚科診所皮膚科醫師李勇毅提供以下4個不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資料來源 / 林口長庚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陳偉迪、志勛皮膚科診所皮膚科醫師李勇毅 整理 / 陳蔚承)


如果濕疹久治不癒 就要小心癌症


民眾皮膚發癢、起疹子而就醫,當醫師判斷是濕疹時,首先會用類固醇治療,如果治療一段時間未痊癒,就會進入慢性濕疹,這時除了使用類固醇,更要保濕,「皮膚因為發炎、角質層的保水功能已經被破壞,所以皮膚會乾燥,加上有時搔抓也會破壞皮膚,保濕乳液能保護皮膚、降低刺激,」陳偉迪說。

但治療很久病灶都沒起色甚至愈來愈嚴重,那就要考慮是其他問題。李勇毅表示,如果急性濕疹使用類固醇1~2個星期都沒有任何消退,那就要思考可能是其他原因,像是黴菌感染或是毛囊炎,「很多皮膚病也跟濕疹一樣會有長紅疹、脫屑的情形,例如梅毒、玫瑰糠疹等等,所以除了初步判別,還是要就醫。」

如果濕疹經過1、2個月的治療都沒消散,而且愈來愈多,就要切片診斷和排除某些疾病。最棘手的是,有些皮膚癌的形態一開始就如同濕疹般冒出疹子,例如皮膚T細胞淋巴癌。陳偉迪表示,皮膚T細胞淋巴癌又稱蕈狀肉芽腫,外表跟濕疹類似,會脫屑、搔癢、起紅疹,特別會長在陽光照不到的地方,例如腹部、背部、大腿等處,「這個疾病進程緩慢,有的病人切片兩次都沒事,切了第三次才發現罹癌了。」

李勇毅補充,皮膚T細胞淋巴癌不像大腸癌之類的癌症有明確的危險因子,因此很難預防,「所幸它的發生率不高,通常是百萬分之二左右且集中在30~60歲的人。以國民健康署今年公布的民國106年癌症登記報告,當年新增44位皮膚T細胞淋巴癌患者」

陳偉迪也指出,如果能提早發現,搭配照光治療及外用藥,5年存活率達80~100%,「重點是不要輕忽濕疹,及早就醫。」

治療6週還是癢? 慢性蕁麻疹要小心內科疾病


蕁麻疹起因通常是食物引起,例如海鮮、堅果或水果,「有果膠、吃起來粘黏滑滑的水果像是奇異果、火龍果都可能引發蕁麻疹,」陳偉迪說。

因此只要使用抗組織胺、遠離過敏原,通常治療1、2週就不會發作,但治療6週以上仍會反覆發作,就是慢性蕁麻疹,陳偉迪指出,慢性蕁麻疹的病人,肥大細胞一有風吹草動就分泌組織胺,甚至有人單純吹風就引發蕁麻疹。

這時要注意的就不只是過敏原,而是要考慮其他內科疾病、免疫疾病、藥物或生活型態,例如甲狀腺低下或亢進、乾燥症、血管炎、紅斑性狼瘡、睡眠、生活壓力等等,李勇毅也說,胃幽門螺旋桿菌造成的胃部發炎、B、C型肝炎、牙周病等慢性發炎也會誘發蕁麻疹。

(有些藥物可能引發蕁麻疹,就診時記得向醫師告知目前正在服用的藥物。圖片來源 / Pixabay)


要提醒的是,某些藥物也會引發蕁麻疹,例如控制高血壓藥ACEI,所以如果有服用藥物,就診時記得跟皮膚科醫師說明。

對醫師來說,這些皮膚問題都不難解決,最怕的是病人自己買藥亂擦,李勇毅指出,以類固醇來講,在皮膚科相當常用,適應症也多,但最忌諱同一個地方長期擦,類固醇擦久了皮膚會萎縮甚至造成其他感染,如果長期擦在臉上,可能變成酒糟臉,那麼治療起來就相當麻煩,因此有問題還是就醫最安全。

延伸閱讀:

纏了10多年的濕疹 竟成她早期治療乳癌的救命恩人...

濕疹、汗皰疹反覆發作? 廚房就有的「止癢法寶」快試試

自律神經失調、蕁麻疹發作!女主播自律神經失調是怎麼回事?有哪些症狀?

出現四肢冰冷、失眠、蕁麻疹 竟因「自律神經失調」

「蕁麻疹」在眼睛或嘴唇周圍會特別嚴重!5個常見致病成因、3預防重點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