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病友波麗露露罹癌三年,不幸轉移到骨頭、肺臟和腦部。(圖/公關提供)
記者趙于婷/台北報導
今年41歲的乳癌病友波麗露露因為有家族史,所以都會自我檢測乳房有沒有硬塊,生完二胎之後,在右側乳房摸到大硬塊,但因生活忙碌沒立即就醫,後來因硬塊變大才就醫,隨即確診乳癌第二期,治療一年半後,以為可以恢復正常生活,沒想到回診發現已轉移至骨頭、肺臟、腦部。
露露受訪時表示,2016年6月剛生完家中二寶,重返職場不到一年,在右側乳房摸到一個極大的硬塊,但因職場和育兒分身乏術,一直沒正視身體狀況,直到9月因腫塊日趨變大才就醫,2017年歷經多次標靶藥物治療,病灶縮小。
但沒想到經歷一年半的療程後,原以為人生終於可以從乳癌畢業,卻在2019年6月不時感到後背肌肉拉傷般的疼痛,11月回診追蹤檢查出第一大肋骨、脊椎與肺部的乳癌轉移病灶,後期更因暈眩無力、無意識肢體動作,進一步做了腦部核磁共振檢查,報告顯示腦中有4.33公分的大腫瘤,罹病僅三年,乳癌病灶竟就轉移至骨頭、肺臟、腦部。
▲年輕型乳癌普遍具有,腫瘤較大、惡性度高、增生力活躍且易轉移。(圖/pixabay)
臺北榮民總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任曾令民表示,根據臨床研究發現,年輕型乳癌普遍具有,腫瘤較大、惡性度高、增生力活躍且易轉移,以及不易早期察覺等特性,特別是35歲以下的極年輕乳癌患者,儘管經早期篩檢及適當治療後的五年存活率已有大幅改善,整體存活率可高達90%,然高達近三成癌友仍可能面臨晚期復發或轉移性乳癌。
曾令民說,隨著醫學科技的演進,近兩年在各亞型乳癌的治療上都有很顯著的進步,已邁入精準治療時代,當乳癌不幸復發或轉移時,包含化學治療、抗荷爾蒙治療、卵巢抑制、標靶治療、基因檢測與免疫療法,皆可依據不同乳癌型態量身打造不同的治療方針。
▲臺北榮民總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任曾令民。(圖/公關提供)
例如以荷爾蒙陽性、HER2陰性晚期復發或轉移性乳癌患者為例,現在第一線已可使用口服標靶藥物搭配荷爾蒙治療,和傳統治療相比可有效延長整體存活期,疾病未惡化時間也可達近24個月,多數患者可繼續維持工作與日常生活品質。
曾令民呼籲,面臨晚期復發或轉移的癌友,乳癌治療現在已十分進步,透過精準化療程,存活期的延長與生活品質的兼顧皆已得到醫學實證,癌友可以更勇敢、正向積極地與主治醫師保持良好溝通,討論各項療法與藥物搭配的可能,才能有最高的機會達成適合自己的治療成果。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