瘧疾預防藥從出國前→返國後都要吃 沒吃好吃滿=沒效

▲▼旅遊醫學門診諮詢。(圖/疾管署提供)

▲旅遊醫學門診諮詢。(圖/疾管署提供)

記者洪巧藍/台北報導

疾病管制署日前確認一名7旬老翁赴非洲衣索比亞旅遊兩週,返台後確認感染瘧疾,調查個案僅於行前自行服用瘧疾預防用藥7天,之後就沒有繼續服藥。專家表示,預防藥依種類有不同的服藥頻率,不過都必須在行前、中、後持續服用,才會有完整保護。過往常見兩大迷思,一種是民眾返國後認為在當地沒有被蚊子叮咬就沒有把藥物按規定吃完;另一種則是認為有症狀才需要吃,都會讓自己暴露在感染瘧疾的風險中。

疾管署指出,台灣已經根除瘧疾,不過世界上仍有許多國家有瘧疾的疫情,以國內來說,近五年境外移入病例以非洲國家最多,去年整年累計7例病例,感染國家分別是烏干達、印度、肯亞、索羅門群島以及衣索比亞。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瘧疾是由感染瘧原蟲的瘧蚊叮咬人類而傳染的疾病,大多數人感染後,症狀可能於7天至30天內出現,早期症狀與流感類似,主要為發燒,也可能出現頭痛、肌肉痛、關節痛、噁心、嘔吐和疲倦等症狀,如未接受適當的治療,發病數天後會出現間歇性或週期性的畏寒及顫抖、發燒及出汗等症狀,嚴重者可能導致脾腫大、黃疸、休克、肝腎衰竭、肺水腫、急性腦病變及昏迷。

▲▼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圖/記者洪巧藍攝)

▲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圖/記者洪巧藍攝)

出國要預防自己感染瘧疾,可以透過服用預防用藥來保護自己,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瘧疾預防藥物有很多種類,可以根據本身的行程需求、慢性疾病、懷孕、哺乳等狀況由醫師協助用藥選擇,避免禁忌症或者藥物交互作用,而服用頻率也有每天一次、每週一次等不同,不過仍有一個共通點,就是預防藥必須從出發前,行程中一直吃到返國後的一段時間,才會具有保護效果。而這也是民眾最常忽略的一塊。

林詠青指出,臨床最常見的兩個迷思包含:

第一、以為沒被叮就不用吃
民眾可能自國外返國覺得自己沒有被叮咬,應該沒有感染,就沒有把返國後應吃的藥物按照時程吃完。事實上瘧蚊出沒期間以黃昏到清晨為主,屬於晚上,很有可能被叮了也不自知。

第二、有症狀再來吃藥
預防瘧疾和治療瘧疾的用藥與劑量不同,如果有症狀應該是進入治療的階段,而非拿預防用藥來吃。

林詠青提醒,如果前往非洲、中南美洲、南亞、東南亞以及南太平洋等地,出國前一個月建議前往國內旅遊醫學門診評估是否有預防需求,且旅遊期間要做好防蚊措施,返國後如果有不適症狀應該就醫,並且告知旅遊史以及曾經服用過的瘧疾預防藥物。

關鍵字: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