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嚴云岑/台北報導
70歲糖尿病患張婆婆,因肚子痛到醫院檢查,意外發現肝臟長了一顆超過10公分的腫瘤,肝臟體積也萎縮到一般人的一半不到,癌細胞還沿著血管轉移到心臟,醫師先透過傳統放療抑制轉移,但考量到肝臟太小,繼續治療可能影響肝臟萎縮,改採質子放射治療,成功保住左側肝臟,至今已持續追蹤3年,健康狀況穩定。
收治病患的林口長庚放射腫瘤科主治醫師黃炳勝表示,肝臟是人體最大的器官,負責代謝、解毒、生產膽汁等功能,正常體積約1500至2000立方公分,張婆婆被發現肝癌時,肝臟已不到600立方公分。雖然一般認知上,只要肝臟功能還有原來的3成,就足以應付生理需求,但當面對的是肝癌治療,面積就大大不夠了。
▲林口長庚放射腫瘤科主治醫師黃炳勝指出患者肝臟腫瘤位置。(圖/記者嚴云岑攝)
黃炳勝表示,造成肝臟體積萎縮的原因有三,多次治療、肝硬化、腫瘤變大都是主因,「臨床觀察發現,腫瘤越大、肝臟體積越小,這是相對的。」而一般肝癌患者都是B、C帶原,或者酒精性肝硬化所致,但張婆婆既不喝酒,也沒有肝病帶原,「這種突然長出來的,發生率不到1成。」
由於肝臟與心臟位置相近,分別位居橫隔膜的左下與右上方,靜脈將血液輸回心臟,也一併把腫瘤細胞送進去。黃炳勝解釋,心臟就像幫浦,若未即時抑制,可能會發生遠端轉移,因此先安排張婆婆接受右心房傳統光子放射並接受標靶治療,雖然腫瘤如預期萎縮,但肝癌指數卻從上升到8萬多,遠高於標準值14以下,代表原先肝臟腫瘤仍危害身體,家屬接受質子治療。
▲林口長庚醫院舉辦質子治療記者會。(圖/記者嚴云岑攝)
林口長庚放射腫瘤科主任張東杰表示,質子射束可精準調控照射劑量與範圍,面對嚴重肝硬化或肝臟萎縮病患時,仍然可以給予足夠的放射治療劑量來殺死腫瘤,同時保留更大的正常肝臟體積。質子中心2015年底啟用以來,已收治超過1500位病人,肝癌病患約佔1/4,整體的兩年存活率約7成,腫瘤控制率超過9成。
張婆婆的肝臟腫瘤在2016年5月第一次質子治療結束後完全壞死,胎兒蛋白指數也降到正常值,僅有區域皮膚脫皮,治療後2週恢復。但是在定期一年追蹤時發現肝臟左葉復發一顆1.5公分的腫瘤,於是2017年6月展開第二次的質子治療,僅有色素沉澱的副作用,肝臟體積與第一次質子治療時的大小相同。第二次治療結束至今超過1年,健康狀況穩定,慢慢恢復了平常的生活步調。
▲糖友腹痛「揪出10公分腫瘤」,吃掉2/3肝臟還轉移到心臟。(圖/示意圖,非文中當事人/記者李佳蓉攝)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