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示意圖。(圖/CFP)
文/ 諮商心理師艾彼
艾彼今天想和大家說說兩個家庭,兩個不一樣的故事。
魏先生,41歲,中風前的工作是竹科工程師。竹科工程師,曾經是科技新貴的代名詞,但長期責任制,也同樣是大家戲稱「爆肝」的別稱。
魏先生最忙碌的時候,24hr都得待命,產線有問題就得隨call隨到。剛畢業時,曾經有過最高紀錄是,一天睡不到4小時,就得再度回到工作崗位上。那天,他加班到凌晨2點,深夜裡打算開車回家,卻被經過巡邏的警衛發現他倒在停車場,緊急送醫後,才沒讓事情更嚴重。
39歲的忠明,自行開業建築師。建築業本來就操勞,為了獲得大案子,忠明常得加班趕稿,有時候整晚沒睡,就為了隔天早上開會能給客戶最滿意的設計圖。他的中風,基本上沒有前兆,就只是在結束報告後突然間胸痛、暈眩,若不是被開會的合夥人扶起,忠明差點就正面倒地了。
他們兩人年歲相當,在中風前也都是努力工作,認真生活的人。兩人的孩子,都在我曾經任職的私立學校裡就讀。所以,我才有機會從他們的孩子口中得知他們父親的生病經歷,也才有機會結識他們。
▍ 壯年中風 一家之主倒下
以往想到中風都會聯想到上了年紀、體型肥胖者,時至今日,中風已經未必和老年、肥胖有關,而是和生活型態有關。年輕型中風指的是45歲以下的中風,對象就像是魏先生和忠明一樣,大多是一般上班族。因為工作時數長、生活作息紊亂、長時間以固定姿勢工作,加上重口味的外食,又少運動而導致。上述原因加在一起,會使一個人的身體長期處在發炎狀態,導致血管硬化可能性大增。
▲中風示意圖。(圖/達志影像)
跟魏先生和忠明一樣,中風的人可能都正值壯年,在家庭上多扮演著經濟支撐者的角色。突如其來的中風,引發的失能與漫長復健,可能導致家中成員生活頓失依靠。也因為年紀尚輕,中風可能打擊了當事人曾有的夢想,或讓當事人一厥不振。
先說說忠明吧,他的孩子每週固定時段找我談話。偶而,我也會和忠明電話聯繫,忠明不願意多提公司發展的現況。我只隱約從孩子身上得知,合夥人也支持忠明的復健,希望他復健後能夠回到公司繼續並肩作戰。但忠明對復健態度十分被動,只要看到自己沒辦法完成醫師開立的復健清單,或進步不如預期,就砸物品開罵。不論在家或公司,忠明也總是一不順心,就發脾氣。
孩子總是邊說邊掉淚,而我總是告訴他:「爸爸氣的不是你們,他氣的是自己......氣自己沒有辦法和以前一樣。」
▍ 把握黃金復健期 積極復健
而魏先生中風以後,聽了醫師的建議,努力把握發病後的前三個月,因為他知道中風後六個月內都是恢復的黃金期,但前三個月恢復最快。
「中風是人生的逗號,不是人生的句點!」抱著這樣的想法,魏先生配合各項醫師開出的復健菜單,積極參與治療。魏先生很得意,自己雖然走路還是不便,溝通時眼睛仍然沒辦法直視對方。但至少語言功能,已經恢復到中風前9成。
「中風之後,我思考了工作和我的關聯,決定是時候該換個環境了。」
魏先生向公司提出辭呈,公司不捨他離去,特別給了他一筆津貼以茲感謝。
▲治療示意圖。(圖/CFP)
魏先生笑著說,「津貼當然是有比沒有好,但是人生到這一刻,只換來一些錢,好像這也不是我真的想要的齁?」他說自己不擔心未來要怎麼生活,他想暫時先投入做一些公益,也或者在教育產業上能有一些發揮。「賣肝的生活過完了,現在總得賣點別的吧?我想我還有腦袋可以賣的!」魏先生還是笑著,我想,這種幽默的態度,大概幫助這個三口之家度過了不少需要支援的時刻。
看他笑著,我覺得好欣慰,這樣一個家庭,遭逢打擊時仍能有父親的幽默可以作為調劑,有父親的勇敢作為示範。果然,衛風的孩子,雖被列為高風險關懷的一個,在學校的各項表現總是讓人為之一亮。
這兩個故事,這兩個家庭,都分別遭遇了中風的打擊。
患者都需要和後遺症共存,復健的過程都有遇到阻礙,但心態不同進步的速度也不同。我們的神經、大腦都具有可塑性,即使受損了,也能藉著各種訓練,建立新的生活方式。
復健過程雖然挫折,且辛苦,有時看不到終點,因此情緒低落,或憂鬱都是很正常的。
但是,你想被心情困住你的人生多久?你想把握中風的復健黃金期,還是想把黃金期都用來情緒低落呢?
復健的過程,可以加入專業人士帶領的病友團體、或是主動尋求個別會談,持續地讓自己在心理上獲得支持。
有了專業的支持,能減輕心情上太多依賴家人,減少對家人發脾氣的次數。有了正向循環,才能把危機變轉機,把家人變隊友啊!
本文經授權轉自:愛長照【當一家之主中風倒下了,要怎麼振作呢?兩種結果,你選哪邊?】
★圖片為版權照片,由達志影像供《ETtoday新聞雲》專用,任何網站、報刊、電視台未經達志影像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
★ 版權聲明:圖片為版權照片,由CFP視覺中國供《ETtoday新聞雲》專用,任何網站、報刊、電視台未經CFP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違者必究!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