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新生兒染伊科病毒釀2死!腸病毒13年來再現新生兒疫情

▲▼疾管署疫情週報。(圖/記者洪巧藍攝)

▲台灣新生兒科醫學會理事長許瓊心說明伊科病毒感染。(圖/記者洪巧藍攝)

記者洪巧藍/台北報導

腸病毒正式進入流行期,令人憂心的是,容易引起新生兒重症的伊科病毒11型來勢洶洶,疾病管制署統計,今年已經有4例新生兒感染伊科病毒,當中2例死亡。回顧過去只有2005年曾經有較多的新生兒感染腸病毒重症,今年恐怕是13年來再次有新生兒腸病毒的流行。疾管署宣布,月底前會針對全台245家月子中心以及177家設有嬰兒床的醫院感染管制查核,降低疫情風險。

根據疾管署的統計,今年到6月9日為止總計有12例的腸病毒併發重症,當中有6例屬於出生不滿30天的新生兒,且新生兒個案當中又有4例感染的是伊科11型,2例死亡。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疾管署疫情週報。(圖/記者洪巧藍攝)

▲疾管署疫情週報,疫情中心科長陳秋美說明腸病毒疫情,伊科有增加趨勢。(圖/記者洪巧藍攝)

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過往比較擔心的是腸病毒對5歲以下幼兒的影響,但是今年比較特別,伊科11型對新生兒有較大的殺傷力,引發重症致死率高達50%,可以說是今年腸病毒最主要的威脅。

回顧過去,從2003年以來總計有7例的伊科11型重症,且有4例死亡;另統計最近一次的新生兒腸病毒疫情發生在2005年,有27名新生兒重症,3例死亡,推估今年可能是13年來再發生一波新生兒疫情。

台灣新生兒科醫學會理事長許瓊心表示,新生兒的腸病毒感染一般於出生後1至14天發病,可能發生在產前、生產過程或出生後的人際接觸等途徑感染腸病毒。特別是產前若腸病毒通過胎盤垂直感染,因新生兒出生後短時間內來自母體抗體量仍不足、免疫力較弱,病情常較為嚴重。

▲伊科11型與一般腸病毒比較。(圖/疾管署提供)

▲伊科11型與一般腸病毒比較。(圖/疾管署提供)

許瓊心表示,新生兒感染後的症狀從發燒、活力不佳、食慾降低等輕微症狀,到腦炎、肺炎、多重器官衰竭等重症都有可能發生。

如果孕婦發生發燒、咳嗽、腹瀉、肋肌痛等症狀應該有所警覺,主動告知醫師,而孕婦感染腸病毒,切記無需中止懷孕,不要和醫師說及早生下來,應該要按照孕程,若能讓寶寶在媽媽肚子裡多待上14天,可以產生更充足的抗體,降低出生以後重症的風險。另外在生產後,在疑似腸病毒症狀緩解之前,要避免母嬰同室,不要接觸新生兒。

▲▼疾管署疫情週報。(圖/記者洪巧藍攝)

▲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右)、台灣新生兒科醫學會理事長許瓊心(左)提醒如何預防新生兒感染腸病毒。(圖/記者洪巧藍攝)

羅一鈞表示,發病若在出生後一週內,有較高的可能是來自母體垂直感染,至於一週以上,則可能是出生後的人際接觸,提醒在接觸新生兒之前應洗手、盡量避免不必要的探訪,醫護也要特別注意防護。

羅一鈞說,因應新生兒腸病毒的疫情,疾病管制署也會在月底之前,針對全台月子中心以及設有嬰兒床的醫院感染進行加強管制查核,項目包含洗手、消毒、工作人員、訪客管理以及是否準備妥善隔離空間。如果是月子中心違反規定可依據《傳染病防治法》處分1萬至15萬罰款,限期改正,若不改正最嚴重停業處分,醫院則可以處6萬至30萬元罰款。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