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爆了!6月熱傷害已破200人 醫推「水灑皮膚吹風散熱」

▲▼夏日,高溫,夏天,炎熱,天氣,中暑,烈日,紫爆,搧扇子,電風扇,擦汗。(圖/記者季相儒攝)

▲醫師建議出門要隨身攜帶毛巾,可沾水擦拭身體,協助散熱。(圖/記者季相儒攝)

記者趙于婷/台北報導

高溫從5月延續到6月,根據統計,截至11日熱傷害已經突破200人次。醫師提醒,一旦發生初步熱衰竭「躺下、補水、灑水和吹風」,避免進展到熱中暑,有致命風險,建議可將水灑在皮膚,搭配扇風或電扇等,幫助帶走熱氣,這也是最有效的散熱方法,建議一般外出隨身帶毛巾,毛巾弄濕後,擦拭身體可幫助散熱。

根據衛福部最新統計,今(107)年6月截至6/11統計,已經205人次,而熱傷害包括中暑、熱暈厥、熱痙攣、缺水性中熱衰竭、鹽份缺乏中熱衰竭等,其中以「熱中暑」最為嚴重。新光醫院急診室主任張志華指出,熱中暑是在「無法散發熱量」的環境中,造成身體的核心體溫升高超過40.5℃,同時中樞神經的功能出現障礙,會危及生命。

另外,國健署也提醒,任何人都有可能會發生熱傷害,尤其「嬰幼童、65歲以上的長者、慢性病患、服用藥物者、戶外工作者、運動員或密閉空間工作者及過重者」等,都是熱傷害高危險群。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一旦發生熱傷害一定要立即補水!張志華強調,很多人都會有要立即補充電解質的迷思,原則上發生熱傷害,還是先補充「水」,因為當下會相當口渴,代表水分嚴重不足,建議補水後狀況改善,在補充電解質。

而預防上建議避免在早上10到下午4點外出曝曬在太陽下,如果一定要外出,一定要做好遮陽措施,也要帶水和毛巾在身上,必要時可以毛巾沾水擦拭身體,幫助散熱。

【6大熱傷害高危險群】
1. 嬰幼童
嬰幼童身體體溫調節系統尚未發展成熟,以及代謝率較高,而且必須依賴照顧者提供水分及調整所在環境溫度。

2.65歲以上的長者
長者排汗功能,對溫度轉變的適應能力、調節體內水份的機能不如年輕者迅速,尤其若患有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中風等慢性疾病的長者,更要加倍小心。

3.慢性病患(如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或腎臟病等)
慢性病患因散熱機能較差而不易排汗,對於環境的調節及應變能力較差。

4.服用藥物者
服用某些藥物可能會增加熱傷害機率,如利尿劑會干擾水分及鹽份平衡;含有抗膽激性藥劑如三環抗憂鬱劑、抗精神病藥劑等,會抑制流汗減少熱量散失。

5.戶外工作者、運動員或密閉空間工作者
戶外工作者及運動員直接暴露於陽光直射下,加上常忽略防曬、休息及補充水分而造成熱傷害;密閉空間工作者,因環境通風或散熱不良,人體產生熱的速度加快,會造成體溫或體液來不及調節。

6.過重者(身體質量指數BMI≧24)
因脂肪極易產生熱量,且身體的皮下脂肪會阻隔熱量散熱,造成散熱面積下降,加上代謝而使產熱增加,出現大量排汗而造成熱傷害。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